要告誡入行的新人,必須將合約帶回家細閱才簽署,或者要經理逐項解釋,最後簽不簽,由自己決定,簽了就要按條款行事,理解自己離職或轉公司的風險。年青人想好好創業,或者做一份可向專業發展的工作,竟然要惹上一身麻煩,失財失信,那為何一早要考這麼多執照、上這麼多培訓來入行?這種壞風氣根本沒人揭露出來,實在是很「弊」的,尤其今年業內的變動真的超大,一些公司最大的、甚至最大的幾個分區經理都離開公司,又有公司高層未滿退休年齡便離職,想必都和行內政治有關,出來之後另起爐灶, 又大把大把的錢撒出來搶人,是時候提醒人們要小心行事
我的立場是,披露佣金時應該用表列的形式,保聯設定的這些披露方法和講稿,根本完全錯了方向,還不是保險公司和營業員「圍內」互相保護而已。所以我一直說應該成立獨立的監管機構。其實現時保險業可說是由兩組機構﹝保監和證監﹞分開監管,因為產品既有保險成份,又有投資成份,監管不協調,問題就會出現。譬如說,現在客人買投資相連保單,要填風險意向問卷,但根本答了都沒用,沒有審查,只要全部填最高分,風險承受能力看來很高,便「買乜都得」,核保也很易通過。曾有人向證監和保監建議改善問題,但又不得要領。
大眾更常看到的,想必是保險業的負面新聞。從業員的不良銷售手法、保險公司的招聘陷阱、當中牽涉的法律問題等,似乎都是一堆糾纏不清的錢銀瓜葛,外人無從窺見,只有得出「保險業充滿銅臭」、「保險業是邪惡的」一類的結論,保險公司招聘或挽留人員,也變得越來越難。為此,筆者特地向從事保險及財務策劃事業二十年的牧野佑介了解行業的運作及近年發展,解構負面印象之源。
在歐美,理財顧問的收入是按會見客戶時間的長短、作出理財規劃及撰寫計劃書來訂定。譬如:一個認可財務策劃師(CFP)會見客戶的顧問費是每小時100美元,並按每個計劃製訂收費﹝一個全面理財計劃約700美元﹞。他們獲取固定收費,保持著中立的角色。然而,香港的理財顧問主要是佣金制,收入主要來自銷售理財產品的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