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報導,父母均非香港人(俗稱雙非)的學童,跨境上學入讀北區小學,造成北區學額尚欠逾千,報導引述小學校長批評教育局短視,早年殺校現在卻不夠學額。蘋果日報訪問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張文光,他答道「雙非學童也是港人,有權享用本港教育權利,政府應考慮把港鐵沿線劃分為『跨境學童校網』,紓緩深圳至香港關口的學生上落擠迫問題。」
香港教育制度,素來都不受家長歡迎,稍有家財的,都情願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再有錢一點的,必定中學起放洋留學,而其他留港讀書的學生,家長就無所不用其極,希望子女入名校,再剩下來的勞工子弟,父母為口奔馳無暇或無知識分辨學校優劣,就被教育局學校玩弄於股掌,抽籤升學屢見不鮮。
而學校中人呢?當韓愈稱「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是從教育界爭取小班教學的論述,乃至今日教師領袖面對雙非學童引致學額不足的由衷之言,我不禁要質疑,香港教育界到底「為誰而戰」?
香港教育制度不堪,已經不是新聞,禍首是大學學額只是適齡青年的18%(德國35%),然後應試「教育」(這還是教育嗎?)層層遞進,要入大學就要考好試、要考好試就要入好中學、要入好中學就要入好小學、要入好小學就要入好幼稚園、要入好幼稚園就要入好playgroup,不數了,再數就到要找好老婆老公。學校間為了不被殺校,為保合格率、為保學校等級(Banding1-3,2.7降到2.9係生死之間呀!),紛紛惡性競爭,輕則留堂補課,恐怖如拒絕幫校內成績差的學生報考公開考試,以免拉低合格率更是時有所聞的行規。
面對教育制度的不義,教育界領袖,包括學校中高層和教師工會領袖只懂自保,東方訪問的小學校長,脫口而出只想不再殺校,蘋果訪問教育界功能組別張議員,更不是從教育質素出發,只希望跨境學童多多益善,教師就無須面對殺校。
我從來支持增加師生比例,我深信教師需要更多時間與學生共處,與學生憂戚與共,陪伴學生成長,然而這不是教師飯碗的問題,而是教育質素的問題。現在教育界領袖爭取小班教學乏力,竟然改變自保策略,不提師生比例,而竟然提出跨境配套,那麼原本已經不堪的教育質素,何時才可有所提升?
如果說雙非學童湧港將會降低香港教育質素,罪魁就是坐食俸祿的教師領袖和教育官員,不為學生福祉而戰,只為自己飯碗。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オンライン カジノ what casino online nbso makes DriveSavers different, see Choosing a recovery hard drive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