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簡體字向來沒有好感,那些「親不見(亲),愛無心(爱)」的簡體字,稱之「殘體字」亦不為過,破壞了傳統漢字的美感,也摧毀了前人造字的智慧。故此,即使在預科修讀需要在考卷書寫大量文字的中國歷史科,筆者也沒有改用簡體字作答以節省時間,寧願鍛鍊自己寫快些。
隨著大陸資本和人流近乎失控的湧入香港,這個南方小城的固有生活方式和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首當其衝是文字。香港開埠以來大致通用繁體中文,但大陸遊客如今遍佈小城每個角落,越來越多商店為方便顧客而自行引入簡體字,Agnès b. Café簡體字餐牌事件只是不幸被挑中推上報的個案,絕非特例,這刻我們驚覺,身邊的生活環境已變個天翻地覆。
可是,一輪擾攘過後,餐牌終於「撥亂反正」過後,其實我們不滿Agnès b. Café的,是它的餐牌上有簡體字?或者沒有繁體字?還是有簡體字之餘沒有同時列出繁體字?三者看似大同小異,實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假如餐廳「從善如流」後的更正,只是直接刪掉餐牌上的簡體字,留下英文唱獨腳戲,我們會否繼續不滿?甚至,假如餐廳一開始就只有英文餐牌而沒有不論繁簡的中文,還可能引起今日的軒然大波嗎?我們不希望簡體字泛濫,擔心簡體字摧殘香港,但經過一輪聲嘶力竭,究竟我們期望香港有怎樣的語境?
筆者昨日走進Agnès b. Café身處的商場,發現不但該商場與餐廳一樣沒有中文譯名,商場地下其他店舖其實亦十之八九不設中文店名,而操流利廣府話的顧客早就將商場塞滿了-當然包括那間「歧視港人」的餐廳。那麼,我們打倒簡體字餐牌時高呼需要保衛的繁體字在哪裡?
據說,香港是國際都會,因此要好好培養英語能力,不少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從小就極力讓孩子訓練英語,年紀輕輕就「astronaut, chimpanzee…越深越好呀」,家中對話也強行以英語進行,儘管他們自己的英文程度本來就蹩腳不堪。中文?認得日常生活用得上的漢字便行吧?傳統中文承載了今日生活的文明(管他中華文明還是城邦文明),所以要了解其優雅?但這會是將來升學就業的亮麗「沙紙」嗎?
在香港人眼中,溜嘴說了句「中式英文」(Chinglish)是奇恥大辱,反映自己英文未到家;相反,受英語句式影響而用上「歐化中文」(Westernized Chinese),最多只會有猶如「蝦碌」一場的自嘲。在香港人眼中,滿口再典雅的傳統中文,終歸仍是小雜耍而已,流利英語才是身份的象徵,一個地方如果越能「揚英棄中」,就越能突顯其高貴。一切都純粹是地產霸權害的?地產商也只因要營造港人心中的高尚格調,才著力「去中文化」吧。
如果我們對香港的傳統繁體中文是持久的擇善固執,理應早已發現,雖然Agnès b. Café拆下顯眼的簡體字餐牌,但隱藏在餐牌上,用繁體字寫成的「香草」並非我們常用的「雲呢拿」,而「什錦」仍未改回「雜錦」,至於不遠處,又有另一家店以「土司」招徠顧客。匡扶傳統繁體中文,最困難是子孫視之不甚惜,我們自己向來都對這套突然需要捍衛的文化不甚了了,想匡扶亦不知從何入手。
雖然Agnès b. Café拆下顯眼的簡體字餐牌,但隱藏在餐牌上,用繁體字寫成的「香草」並非我們常用的「雲呢拿」,而「什錦」仍未改回「雜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