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http://jackyhtlim.blogspot.hk/2013/02/toomanyhotels.html)
前文《必須壓低大陸遊客數目》以現有酒店房間數目進行旅客承接力評估,得出結論是「每年上限僅約1500 – 1800萬人次,去年訪港旅客數量超負荷三倍有多」。文中也指出「然後再要衡量旅遊業接待資源(包括從業員數目、旅遊車數目)、食肆數量、公共交通服務承載能力來作調節……若再觀察地鐵及九鐵東鐵綫的擠迫情況,更有可能連每年1500萬也是超負荷的」,其實是要點出旅遊政策規劃要必先從城市本身的基建、交通、人口等基礎因素去判斷能承接多少訪客,然後才考慮需要興建多少酒店、培訓人才,再因應實際酒店落成數量、人才各種旅遊資源的準備情況,來決定未來年時的旅客數量目標。
由「正確」評估方法就引伸出一個問題:「若然香港基建根本未能承受這麼多的旅客,香港是否有過多的酒店房」?前文引用有報導「曾俊華指2016年香港酒店房間將超過7.1萬」,看來酒店數目還會繼續增加。如果目前62,000間酒店房也是過量的話,再興建酒店豈不是浪費?前天《蘋果日報》頭條「長實蠱惑 酒店當住宅賣」可能是答案!
這類「酒店物業」銷售所衍生的業權和居住權,居住成本例如管理費、維修費等等,相關報導亦已經指出;另博客地產小子也作了簡單評論,不贅分析了。但到底胡蘆裏賣甚麼藥?大家可有印象這幾年都有一類「旅遊會籍」的推銷活動?其實就與這類「酒店物業投資」相類似。只不過「會籍」多數於香港以外的酒店,購買的是每年一定比例的使用權;而這類「酒店投資」就是買下「永久」的使用權。這樣的操作,仍然離不開地主將物業轉售圖利的經營模式,短期內帶來可觀收入。
若回到基本步的旅遊規劃問題,濫建酒店的確是有跡可尋。正常而言,酒店的位置該配合往來機場、碼頭等離境交通設施,另外就考慮工商業活動的需要。例如尖沙咀成為「遊客區」而酒店林立,就因著約一世紀前香港連接外國的交通設施(火車站、海運碼頭)都在該處。即使1970年代航空交通變得普及,往來啟德機場只是約10-15分鐘車程;而在港島的酒店,主要是配合中環、灣仔等的商業活動需要。這也形成入境旅遊運作 (Inbound Operations) 一種約定俗成觀念,遊客就安排住在尖沙咀、商務客就安排住在港島。
自從機場搬往赤臘角之後,酒店發展正常是向西移動,純粹地理位置去了解,荃灣的「熊貓酒店」、L’Hotel;西環的港島太平洋、Courtyard by Marriott 等等的出現,合理性是無需要質疑。土瓜灣木廠街的「八度海逸」的位置算係會被稱為Side of town centre,客人目標類別會是不著重酒店位置的「Budget Traveller」,故此也算是合理的。但以下的近十年落成的新酒店,筆者就認為有不合理之處:
若要「清算」的話,還有紅磡灣畔的海灣軒、海韻軒,汀九橋底的帝景酒店….. 與及大量由舊樓改裝而成的所謂 Budget Hotel,甚至不能確定是否有牌照的旅館。
由此可見97後近萬間新出現的酒店房是相當有問題,亦解釋到點解要不斷推動大陸人來港旅遊,目的既要如陳雲所言「旅遊單一化」來進行殖民並同時對這堆可能是多餘的酒店「填數」,填唔夠數就推動「酒店投資」,將可能缺乏盈利前景的酒店房間賣走,實行「割禾青」。
若回到基本步,從旅遊規劃問題,先重新評估訪港旅客能力,然後將自由行封頂,就會引爆這堆可能是多餘的酒店衍生的經濟、地產市道等問題。如果你是田北俊、容偉雄,敢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