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阿群帶路)
![]() 150年的大榕樹,樹中有屋。 |
![]() 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王」就是指王來任。現在是三級歷史建築,見證遷海令的終結。 |
香港地方不大,但細心找一找,千奇百趣的事卻是不少。元朗錦田樹屋既是香港最古老的榕樹,又是一棵怪樹,因為它把石屋整間吃掉;榕樹有150年壽命,但樹內的石屋更老得多,最少400年歷史。錦田樹屋並不是電影《我愛扭紋柴》那樣浪漫綺妮,而是見證一個血淋淋的政策 - 清初的「遷界令」。
簡單來說,遷界令由明朝降將尚可喜建議,強制堅壁清野,進行三次遷界,分別是1655年、1662年及1664年。遷界令將當時清朝領土沿海50里劃地為界,強令當地居民搬家內遷,拆毀房屋,禁止所有人出海揚帆,令到沿海50里地變成一個無人區。1664年,清朝下令再內遷多30里。直至1669年,康熙才下令復界。
清朝為甚麼實施海禁呢?原來與明末鄭成功有關。首先要澄清的是,鄭成功並非叫鄭成功。鄭成功本名叫鄭森,南明隆武帝賞識他,賜國姓朱,改名為「成功」,後來他攻下台灣後,世人多稱為「國姓爺」。所以,鄭成功應該叫「朱成功」或用原名鄭森,不應叫鄭成功。「鄭成功」的名字,其實是出自清朝「逆賊鄭成功」,含貶義。
在1660年前後,朱成功在江南一帶反清,甚得當地人擁護,部份更加成立「洪門」(黑社會的前身)與朱成功互通消息。後來,朱成功打敗清兵,取得「鎮江戰役」的勝利,佔領四府、三州、二十二個縣城,並圍攻南京。此戰鼓舞了江南一帶的百姓,紛紛剪去辮子、脫下旗袍,穿起大明衣服。最後朱成功功虧一簣,南京之戰戰敗,但清朝對江南百姓的行為感到憤怒,下令再次遷界,希望斷絕江南人士與朱成功的接觸。
本來,遷界令只在山東、江蘇、浙江及福建等省份實行,但是在1661年起,遷界令波及廣東省,其中尤以虎門以東(大部份是今日香港境內)的地區最為嚴重。廣東遷界不單要打擊朱成功,亦想打擊一個叫李萬榮的東莞人。原來在1647年清兵入粵時,李萬榮攻陷了大鵬嶺,控制了梅沙(今日東部華僑城一帶)及葵涌(中國大鵬灣附近),並在鯉魚門北邊的雞婆山(今稱魔鬼山,在香港的油塘附近)及沙田以西的地方建立起軍事據點,與清軍互相攻伐了十年。後來李萬榮投降,但不少部下成為海寇,遷界是為了切斷他們的補給線,餓死他們。
遷海令一下,香港遷界的起點並非港島最南方內遷50里,而是沙頭角至新田起開始內遷。所以,對大部份住在沙頭角以南的香港人來說,內遷其實不止50里,而是一次超級「長征」,不少人要寄居於東莞及惠州一帶的荒野,可見旅程之遠。
如果安排得宜,遷界令頂多只是喪失家園,不會造成重大傷亡。問題是清朝的遷界令只有三日期限,三日之內必須遷到界外,不願離開的人處以死刑,務求盡快做到「盡夷其地,空其人」。事實上,大部份的居民亦未獲官府通知。當軍差來到時,居民如晴天霹靂,只得倉猝離開。錦田的樹屋主人就是這個例子,倉皇離開,結果一去無回頭,經過年月的洗禮,大樹終於蠶食了這座400年的清代房屋。
諷刺的是,這樣勞師動眾對抗朱成功,但結果不但未如清朝所願。因為朱成功的兒子鄭經及孫子鄭克 [臧土](Unicode 字元顯示錯誤,可按連結參看)買通清朝官員,進行走私,又懂得與日本人做生意,故勢力並無減弱。反之,遷界令做成一宗宗人間慘劇。清初香港人務農為生,最大的資產就是農地,絕少積儲。遷界令叫他們離開農地,無疑是叫他們死亡。結果,不少人倉皇離家,旅途路上用光積儲,只好露宿荒野,甚至賣妻賣子。假如不願拋妻棄子,不少人只好全家飲毒藥或上吊自殺,共赴黃泉。《新安縣志》是這樣寫的:
「(百姓)流離日久,養生無計,爰有夫棄其妻,父別其子。壯年之民,散投各營。其餘乞食於異鄉者,沿途皆是。有重廉恥者,自取毒草斫水,舉家同飲而歿。」
所以,清代著名學者屈大均認為:「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除了造成百姓死傷無數外,遷界更令抗清的勢力大幅上升。除了番禹市橋有人起事,香港亦有一位叫袁四都的人抗清,他聚集一班人,在官富(即今日觀塘一帶)及瀝源(即是沙田一帶)等地建立起秘密據點,與清官為敵,不過很快就被平定了。
上書廢除遷界令、解救百姓於死深火熱的人,並非一位漢人,而是一位滿州人,叫王來任。他上任初期,已上書朝廷廢除遷界令,但根本不獲重視。三年之後,這位好官重病在身,還遭革即處分。人之將死的情況下,他再次上書朝廷,說了一大堆無人敢講的說話,然後就病死了。這份「遺疏」到了皇帝手上,變成了死諌,份量大增,於是清政府在1669年下令復界,百姓可以回到原居地。居民回家後,感謝王來任,於是在上水石湖墟設「巡撫街」,建成報德祠,不過報德祠於1955年毀於大火。以前負責管理報德祠的「周王二院有限公司」,今日依然可見他們的招牌。至於今日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亦都是紀念王來任,而且是更加出名。因為他們每10年舉行太平清醮,已有300年歷史,共舉辦了32屆,上次舉行是2005年。不過,復界令並不惠及大嶼山居民,他們要到1683年收復台灣後才可回家,前後離家接近20年。
居民回家了,但日子依然難捱,因為遷界令不少香港傳統行業無法維持,例如有傳是香港得名由來的莞香業。由於遷界時,清政府大量伐去香樹,不少香農亦在遷界時死亡,人材及資源同樣缺乏,香港的莞香業從此消失。
如果說,日治時期是香港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日子,那麼遷界令則是香港古代史上最慘烈的日子。日治只是3年8個月,遷界令則是7年,兩者都是應該香港史上的大事,但現在認識這兩件事件的人有多少?我不知,DSE 有沒有教?希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