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獎門人》回歸以來,有關於綜藝節目的話題再一次熾熱起來。最熱門的莫過於是第一集播出後有指《獎門人》抄襲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下稱《RM》)的報導。
事實上,綜藝節目的形式向來都是大同小異的,主要是用不同的小遊戲貫穿每一集。但RM在近年來於亞洲地區迅速冒起實在不容忽視。早前,已有文章批評《獎門人》作風守舊。而今次希望用RM的成功因素去探討一下香港綜藝的問題。
首先,嘉賓方面。令《RM》人氣高企的主因絕對是大受歡迎的韓流偶像,(排名不分先後)少女時代、Super Junior、2AM、2PM、CNBLUE、BIGBANG、SHINee等等的偶像團體都曾經是RM的嘉賓。這些明星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RM的號召力及吸引力。除此以外,不少韓國體育明星也曾參與RM,而最為港人熟悉的必為曾效力曼聯的朴智星;同時亦曾有名監製、演員等等。可見,RM的嘉賓可謂多元化。反觀香港的綜藝節目,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毫無新鮮感可言,使到節目的可觀性大打折扣。這絕對令到一大部份的觀眾對香港的綜藝失去興趣。
其次,遊戲性。《RM》的核心沿用一個簡單遊戲 - 捉迷藏:參與者只需撕下在對方背上的名牌就可以將其淘汰並勝出。而整個節目就是基於這個基礎上加以變化:藉將其名牌放大以製造遊戲者難以防守、參與者需佩帶鈴鐺令其行蹤暴露等等的不利因素,加強了遊戲的競爭性。而各種的因素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採用超能力:至今出現過的有超能力追逐戰、超能力足球、超能力棒球。其制作組將一些天馬行空的設定加入遊戲當中,如在超能力追逐戰中,有一技能為時間倒流:在技能使用過後,整個遊戲的狀態會回到一個小時以前,如在一個小時前依然生還但在期間被淘汰,該參賽者仍可以重新參與遊戲。這令遊戲的趣味得以提高同時,亦令參與者更為投入,而觀眾則會關注節目的情節發展及結局,甚至可以製造話題。
然而,香港的綜藝節目很多時都流於公式化,例如即將推出第八輯《千奇百趣》系列(簡直難以置信),每集的內容都是播影片、回答些無關痛癢的問題,然後嬉嬉哈哈地胡混過去。的確,節目中的影片是新奇有趣的,但每集都像例行公事般進行,使人生厭。在經過七輯過後,節目的形式依然絲毫不變,就算內容再有趣,也很難產生意欲觀看吧?
總括而言,現時香港綜藝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本身的節目模式並不創新以及電視台根本沒有去尋找更多的人出演綜藝,令到觀眾厭倦,繼而傾向選擇非本地的節目。有指電視因為互聯網的興起而開始沒落,但實際上是觀眾眼見本地電視台根本無心製作出色的節目,才會選擇非本地節目去觀看。
作為一個觀眾,誰不願意觀賞到自己母語的節目,而要每星期在電腦前苦等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