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直擊黑旋風忍者「生化武器」製造基地》文章被廣傳後,《蘋果日報》繼而查冊發現黑旋風生產商的老闆身為政治助理涉嫌屯地,作者為此發表感言。)
今天起床時看到電話的專頁page收到不少訊息,才知道原來今天蘋果的A1頭條用了的專訪做了一個延伸調查,揭發出古洞北的一段地皮曾經是屬於囤地波的其中一名下屬的股份之一。不少網友和讀者都對我的「付出」分別是”well done” 或者 「好在有我」。
我當下的感覺是很混亂,到底我做了一件好事還是一件錯事?
當下一刻我曾經想把這個project停止,因為我不想我在寶貴的時間中做的一個心血成為了別人攻擊的工具。
撫心自問,Heterogeneous是我用工餘時間的興趣,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對我有興趣的主題創作及用自己的方法尋根究底。黑旋風忍者播足三十年的廣告的確是我由細到大的迷思和一個我認為值得探討的故事。我希望探討的一個四十年的奮鬥故事,而不是任何黑材料,這在我的文章中已經表達得很清晰。因此曾經有人問我會否走出來交代,我想我不用向公眾交代任何事,我只需要向華仁行化工廠中的歡迎和接受我採訪的工友致歉,我很希望你們在工作和在其他方面都不會受到影響,這是我擔心的事情,而我亦想解釋我真的很想把這個四十年的故事用我的文章和創作紀錄下來,並沒有任何要提取黑材料的動機。
然而,我認為黑旋風跟例如史蜜夫糖果廠等本地製造的工廠一樣都有一個很好而且值得保留探討的故事,可以成為一個專訪,甚至是一輯電視紀錄片。不快的是,黑旋風的故事在我心中仍未完結…..何氏的奮鬥故事應能成為不少港人有興趣討論及回味的故事,記者們如果是有這種意識,好應該努力主動聯絡我找不到的何先生,然後作一個有關這香港本地出產的詳盡故事和專訪,而不是只為了a1而製造黑材料hot gossip, 如今我想何老先生會更不想做訪問了…而這個故事亦會被一個負面事件被抹殺,香港人永遠都不會知道,只會記起囤地波風波。
也許香港新聞風氣如此,我只是一個小市民,改變不了什麼。
記者或編輯們亦只會在毫無知會我的情況下引用我搜集回來的資料,當然你們是專業的,你們找到更多我沒有的資訊,然後成為自己的A1和動新聞;在A1上的credit圖片亦串錯我的專頁名稱這種處事手法…唉,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筆能救人,亦能殺人」。
除了政治因素外,商業社會的商業考慮也太不懂抓住香港人的心,只會做負能量的事也是令香港社會民怨加深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