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得個跑字)
新聞說,廉政公署要求商業電台及《陽光時務》提供訪問劉夢熊的資料。而在數天之前,有新聞工作者在採訪旺角西洋菜街的「撐林老師集會」及「反林老師集會」時報稱遇襲受傷。再早些時候,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AM730》老闆施永青先後遭到恐嚇及襲擊。
無論肢體上、精神上以至法律上,香港的記者、編輯、攝影記者以至傳媒老闆所承受的威脅與壓力都與日俱增。當大部份同行已被建制所吸納、收編的時候,拒絕服從多數的少數行家更是眾矢之的。
回望2004年,林夕作詞、梁漢文主唱的《新聞女郎》派台。當時在位的仍然是董建華、喬治布殊。拉登與薩達姆還未死。
「當美軍要開戰時 聽你報許多次
你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聲線有含意」
那時候也剛好是新聞主播由傳統走向明星化的分水嶺。林燕玲、趙海珠等「小花」陸續坐在上主播的位子,扭轉主播由前線記者晉升的傳統。她們的舉手投足,較前輩更受觀眾注目。 (還好不像歌詞那樣會被人過份地解讀)
「跑呀跑 你使我留意 所有動盪大事
誰若無辜死於沙士 可要怎咬字」
當然,也有主播出外採訪的。譚衛兒、魏綺珊、陳凱欣等記者時而駐在直播室,時而在外採訪甚至遠赴伊拉克直擊戰爭爆發。現在電視台投放更多資源駐北京上海廣州,出國採訪也多與中國領導人外訪有關。另外,軟性新聞的比重也逐漸增加,尤其是在無線的晚間新聞改制之後。
「提及那七一 維園的足跡逐寸舖
明白你強忍的笑容 為現場驕傲
提及殞落巨星 但願未提到 彷彿你也想哭訴」
零三七一,五十萬人上街(有說是一百萬,whatever),促成廿三條立法被擱置、葉劉淑儀下台,至今仍是香港群眾運動一個圖騰。零三四一,張國榮自殺身亡,使香港往後每年的愚人節都笑中有淚。至於主播哭了,倒是在一三年真的發生了。原因倒與社會大眾無關,只是讓大家茶餘飯後多了一個八卦話題,娛樂性媲美電視台姐仔爭風呷醋的gossip。
「這一生也未用過心聽新聞報道
這一刻先至知我未來 能從新聞中看到
你要變成主播做得好 起碼不枉費你辛勞 願你跟我亦進步」
曾經,主播之於新聞界,與行政會議之於政界,同樣是一種榮耀,不是等閒之輩所能擔當。如今,專門娛樂新聞的都可算是新聞主播,正如行政會議再非大行大班、社會賢達的專利。 下流社會嘛。
「聽見的也都皺眉 大時代講真理
更必須振作士氣 要當主播卻別生氣
轉眼間 已經到零四 三百日回味
我跟你都見證大事 淪為好知己」
林夕藉男女的離合,側寫社會面貌的變化。曾經戰戰兢兢,也曾滿懷希望,終於也是哀莫大於心死,承認無可救藥。
「楊利偉到港 維港的騷卻像泡湯
然後有幾多真相又 像調查所講
其實你若下班動靜極狂放 滾石你有否觀看……」
中國太空人(不是「航天員」)訪港,是強國崛起的序章,關於民族的驕傲與自豪感在零八年北京奧運走到巔峰。與此同時,香港也逐步從亞洲國際都會,自眨為中國珠三角的橋頭堡。當年一鑊泡的「維港騷」,今年也有「維穩騷」。差的只是表演嘉賓由歐美巨星變成南韓藝人,差兩個檔次,咁多多。
「……你已變成主播做得好 可以欣賞到你風度 但你切勿麻木
想看到你的笑容 我是你的觀眾」
在餘下的部份,林夕著墨交代歌中男主角在分開後如何繼續關注前度女友的工作表現,靠的也只是電視屏幕上呈現的那一面。對於資訊有限的觀眾來說,編輯與導演的視角就是他們看世界的角度。今天傳媒都愛給air time 陳淨心、高達斌甚至李偲嫣等建制派打手發表偉論,新聞報道採用政府新聞處的片段也不再是甚麼新奇事。新聞片段背後的真相是黑是白,有很多人不如正在上網的你和我那樣能夠多角度掌握與分析。
林夕當年在《新聞女郎》藉男觀眾、女主播的關係,投射對於香港在風雨飄搖之下的盼望,所希望看到的除了笑容,還有人性與真相。誰又能料到接近十年之後,我城的處境可以低處未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