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次文化:衝擊與不屑

(原載於:堂前燕FB PAGE

日本主播上高登?!(網絡廣傳改圖)

 

好了,現在有一個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主流媒體無論投放多少金錢資源,結果都得不到他們所期待的輿論關注。而另一邊廂,高登卻憑藉次文化、一個與主流價值觀不同的群體,以近乎零成本獲取了很多藝人、傳媒、政客難以企及而同時無比渴望的曝光率。

面對這種新興的次文化,主流媒體有甚麼回應?――不屑,也因此高登在一段時間內給人的印象都是網絡青山、粗鄙、下流、無聊、憤青、幼稚。 ((袁彌明在雜誌《號外》寫道:「做大事的男人怎會在高登打東西,你上去就代表你真的不是做大事的」。之後她在自己的博客補充:「高登人的行為,就是一推諸事的人訴說諸事是非,討論著沒有take-away的討論,不是無聊費時是什麽」,並勸籲上高登的人空餘時不如多找朋友聯誼、做做運動和增值自己。
中文科補習老師趙善軒:「網絡憤青(甚至憤中或憤伯)…..他們活躍於高登、香港人網、facebook等地(「憤青在那裏活躍」不等於「在活躍那裏的都是憤青」),口說公義,卻對不同意見施展惡毒的人身攻擊,亂扣帽子,大有「非我朋友,即我敵人」之勢。討論問題不愛提出理據,甚至沒有推論。有人說「香港難以在中共專權下達致真普選」,就把他為打為親共,連分析、評論和意見都分不清楚。當然,無名無性之網民,質素也不必講究。然而,香港的政治生態一旦為他們所主導,走向民粹主義,後果就不堪設想。」
商業電台節目主持陳強:「幼稚園學生未成熟,沒能力控制自己……在校園中失禁,我們不會罵他,因為他還很小嘛。但那些在「高登討論區」中作惡的人都不讀幼稚園了,怎麼控制自己的能力還那麼差?他們在網上面跟人道理說不通,就想辨法欺凌人家,言語暴力、起底、改圖……將人家的心靈傷害到最深,要人家收口或者恐懼,明明是最下流的欺凌,大家不可能覺得沒所謂吧?他們中,不少人的智慧也真的只達幼稚園學生的水平。」
專欄作家梁穎妍:「如果懂得利用環境去找到屬於自己和讓自己生存得有點與別不同的空間是叫罪過,那麼,那群一天到晚沉迷上「高登討論區」罵港女、中女的男人大可繼續賜予我們不只幾宗罪。反正,就像 Erica 說:「做大事的男人怎會上高登打東西,你上去就代表你真的不是做大事的」。而我,則會形容這群男生,是只懂用腦袋來自瀆的可憐蟲。」))這些表象令一眾主流媒體忽視了極要重要的一點:高登提供了主流媒體不敢或是不能提供的對事件的另一種解讀,一種更有玩味更不尋常更打破世俗框框的解讀。

 

從多次港女事件,到陳冠希淫照、光復上水、一路向西引發的新一輪港產咸片熱潮、林慧思事件,甚或諸如鄧子峰巴斯光年、高登老母謝安琪、瓊姐、C馬超爆房玲、你的樣子如何、魚柳bell餐、明將壽司――當我可以選擇這些紛陳有趣的解讀來娛樂解悶時,我為甚麼還要花上一個小時來聽蘇絲黃如何食一碗拉面?為甚麼還要聽森美小儀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把位遊戲,或者是May姐哈哈哈半集裡笑個不停甚至查小欣那種空洞乏味的節目?

高登以惡搞、改圖、嘻笑怒罵等方式提供了全方位不同於主流的解讀:社會、文化、時事、宗教、感情,加上交流互動、言論自由和對商業宣傳的限制,孕育了強大的次文化,創造了諸如港女、膠、Come on James、毒撚、甜故等等新穎破格,而且饒有玩味的新名詞。可以說,這種以高登為首的網絡次文化對香港所有媒體產生了自蘋果日報創刊以來的第二次巨大衝擊。

 

從主流媒體日益下跌的收視和收聽率、網絡宣傳公司以及網絡媒體的出現,證明更多人願意花時間在網絡而不是主流媒體,而這些主流媒體一方面不屑與他們所鄙視的次文化為伍,但另一方面又無法忽視高登次文化喧賓奪主的觀眾流量,於是他們陷入了一個兩難的處境:既希望引入次文化來吸引觀眾,但同時又想區別自己主流媒體與網絡青山所不同的地位。

相比起沉悶、千遍一律的主流解讀,次文化為廣大感到壓抑沉悶的香港人帶來了另一種更吸引的選擇,愈多有關高登的新聞佔據版面和一些高登仔登錄主流媒體標誌著次文化已經儼然替代主流文化成為最吸引大眾眼球的焦點,而對次文化的積極態度令蘋果日報再一次走在所有香港媒體之前。

 

很有可能,新一次的媒體世代交替將在這一輪次文化替代舊有主流文化中完成,而一如蘋果日報創刊帶給香港報業的衝擊一樣,跟不上這次世代交替的將被淘汰。

 

作者:堂前燕

堂前燕
在網絡撰寫小說及文章。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其他熱門文章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文章資訊

ID: 47548
Date: 2013-08-29 19:45:12
Generated at: 2023-03-31 08:23:53
Permalink: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08/29/47548/高登次文化:衝擊與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