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http://jackyhtlim.blogspot.hk/2013/09/boomofBYD.html)
一直流傳運輸署沒有嚴格檢驗電動巴士規格而是酌情權批准登記行走。既無法證實,運輸署也沒有出來澄清
(筆者攝於去年9月在土瓜灣驗車中心內)
比亞迪電動巴士上星期正式「出街」,市民嘅反應連同電動的士都係偏向負面,原因離不開對「中國製造」的既有觀感,加上去年深圳發生電動的士爆炸慘劇,認為電的和電巴都是不可靠的。繼而有建基於之上加上港中矛盾而生的「政治化」反應,認為引入劣品是中共加諸於香港的行為。或許我們先放下這些想法作一個較客觀的了解。
2013-5-23 出版的《陽光時務》雜誌
中國製造汽車進入香港其實不算新鮮事,早在1990年代有城巴同穗港兩間公司自行引入中國製造的巴士,但幾年後城巴的「北方.尼奧普蘭」就轉後備車,穂港嗰三部「廣汽」更加係退役拆毁。及後在2003年就有第一個中國旅遊巴士品牌正式在港代理出售,所講的就是「廈門金龍」。之後就如雨後春筍的有多個品牌進入香港市場。5月23日出版的《陽光時務》雜誌已披露筆者是始作俑者,縱已「金盤洗手」但也不避嫌再次承認,並得向港人道歉當年「打開缺口」。
不過,要不是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也無法清楚講出中國汽車業有幾敗落,也可以成為「該是最合適評論中國製電動巴士的士」的人。十年過去,不少產品質素低劣的品牌已被淘汰(例如X通、五X龍、川X);仍在市場的,其活躍程度已不復當年,更有不少早年開始服役的車輛已經消失於人間,就算仍在使用的都顯得殘舊。旅遊巴業界也已「重投」歐、日或南韓的產品。箇中原因當然是產品質素、可靠性未符合要求吧。而且,3月20日《東方日報》報導指三間德國在華的合資車廠竟有零件可致癌。這都可以引證港人對中國製造的觀感和衍生至電巴電的的想法絕非空穴來風。
筆者親身見證著中國車廠的產品質素並未有着香港市場要求比中國高而有所提升,甚至是越趨下跌,裝嵌工藝越來越「俹簁」。甚至乎「教」佢哋點樣可以造好啲,不是以「你香港市場買得幾多車」來推搪不幹,就是暗地裡「抄」走香港提出的建議變成「自家研發」。右圖呢部「申龍」小巴就是最佳例證,詳情有機會再詳細述說。
另一方面,歐、美,日本的車廠對電動汽車仍處於R&D階段,而且只有私家車和客貨車等的輕型車種,更未有大量投放於的士等的商業營運;貨車、巴士等的重型車種的Alternative fuel研究均採取油電混能的方向。唯獨是共匪治區大吹大擂成功開發,怎不會使人有「未學行先學走」的念頭,加上「中國製造沒有好東西」的固有想法,與其說有政治化的觀感,不如說成中國的企業不思進取但又要強加諸於香港。因此一直有「留名等爆炸」針對電的、電巴的言論,或者流傳運輸署沒有嚴格檢驗電動巴士規格而是酌情權批准登記行走和服務首航後就壞車的傳聞,絕對不能怪罪於市民。
在自由經濟的原則下,中國的汽車產品打入香港市場其實沒有問題。但如果中國的車廠是藉香港市場提高產品和企業管理質素並且十年來已見成效的話,相信今天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但如果只求商業利益甚至帶有政治目的,香港人豈會容忍。或者共匪只會拎住1981年以前規定本港專利巴士公司必須購買英國或英聯邦的車輛產品作為理據,認為在香港強推中國製汽車是合理。但請不要忘記大英祖國產品是何等高的質素。甚至好似俾九巴「斬首」响歷史博物館嘅「長牛」,唔單只應該仲可以行走,仲係英國車廠「特供」香港而設計的。仲有「珍寶」、勝利二型、Dennis Jubilant、12m 長的Olympian、Dennis Dragon/Condor、MCW Metrobus 都係特意為香港設計製造。共匪唔好笑大人個口吧!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汽車業以至整個工業會否走上正途,我以過來人給予的答案是「絕對無可能」,請中國的車廠和,唔好攞香港嚟「教飛」;特區政府尤其是運輸署要避免瓜田李下,請緊記《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是保障本港的道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