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民官談香港與台灣音樂

陳民官

陳民官,香港土生土長,三年前搬到台灣,現時是哲學系學生及兩個樂團的主音和結他手。年紀輕輕,就已經在香港和台灣的獨立音樂圈打滾,在兩地均有成立過樂團,並且了解兩地的音樂生態。

 

出走香港

民官說,他在香港曾經有一個樂團叫白果,主要出現在社運場合,除了因為本身對政治有興趣,還有的是那些場合才能聽到少數較有趣的音樂。他認為香港固然有些
他很欣賞的樂團,例如意色樓、My little airport等等,他們做的音樂比主流音樂有更多生命力和力量,但為了打破在香港玩音樂的瓶頸位,吸收不同音樂的衝擊,他決定另覓一個使他音樂造詣成長的地方。

除了是香港的音樂多元性較少之外,民官說,香港其實沒太多band scene。他解釋,所謂的band scene,就是指樂團表演的場地。香港人聽音樂,不是在youtube隨意search幾個關鍵字,就是通宵排隊買飛的紅館或伊館演唱會,很少人會提及live house。甚至,有些香港人覺得關於live的所有東西,在youtube聽就已經足夠,不必花幾百塊去看表演。而且,很多時候,香港的live表演,多數只是歌手在商場播音樂帶唱歌,再不然就有幾個人伴奏。民官補充,這些表演很無聊很無聊。香港缺乏live house,香港人對live house沒有很大關注,獨立樂團又沒有金錢在紅館演出,香港非主流音樂如何能帶入香港人的生活中呢?

 

進入台灣

台灣在九十年代開始鼓勵原創的live house,現時live house的音樂成熟度已達致本土特色和國際水準並存。就如民官在台灣的第二年聽了一場叫「少囉嗦2」的表演,他形容,這次表演令他終於聽到有靈魂的音樂。他認為台灣有很多表演,而且選擇很多,與香港不一樣,有些樂團幾個月才表演一場。民官覺得香港的live是art,不是live house 文化。就是因為台灣活躍的live house文化,他無可否認他的音樂急速進步了許多。

另外,台灣的音樂人都很努力推廣身邊的好樂團,互相支持和帶起對方,就像民官的樂團帆人,才組成一年,就已經有不少表演的邀請。因此,台灣的音樂生態令他沉醉在這個城市當中。

 

兩地政府的異同

談到為何兩地的live house數量相差這麼多,筆者認為政府的文化政策是其一原因。台灣文化部部長是作家龍應台,反之香港藝發局主席是商界高層王英偉。民官雖然說天下政府一樣黑,台灣有些live house還是在政府逼遷下倒閉了,政府大多只是保護提拔過當紅歌手,例如陳綺貞、張懸和蘇打綠的live house。可是,龍應台總算是個文化人,會明白文化人的辛酸。香港的王英偉對香港文化人來說,是一點公信力也沒有,而事實可見,香港的文藝環境近年來都沒有改善。

 

以台灣為基地

民官希望未來三四年,能在以台灣為基地發展音樂事業,也希望可以多點回香港玩音樂和表演。看來,台灣的確留住了他的心了,筆者想許多香港音樂人,也會有到台灣闖闖的願望吧。

 

 

 

The JUNK 帆人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TheJunknoise 巨蛋地獄狗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eavyEggHellDog

作者:Linda Chow

Linda Chow
〈妙色唇Musician〉專欄訪問用音樂代替口唇說話的人。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其他熱門文章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文章資訊

ID: 49949
Date: 2013-09-27 00:00:53
Generated at: 2023-05-30 19:34:17
Permalink: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09/27/49949/陳民官談香港與台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