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竊聽風雲3》上畫,坊間評語毀譽參半,但卻令一首陳年電視劇主題曲《共你痴痴愛在》再次流行起來,不少連原唱者仙杜拉是誰都不知道的年輕人也能把「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嘴臉」唱得瑯瑯上口。
移山填海起高樓一直是香港政府和發展商眼中的豐功偉績,香港的山水每年每天都在減少,在一個不重視大自然,連郊野公園也幾乎想拿來起樓的城市,堅持畫山水畫,堅持以最傳統,最淡雅的水墨創作,是一種諷刺,還是一種近乎苦行憎式的修行?
廖永雄這樣解釋他的《見山》系列,「我本身很喜歡宋代的文人畫,而那時是沒有紙的,畫都畫在絹布上,而且很多扇畫,我也想試試這個畫法。同時這亦是一個實驗。因為墨在絹布上是不會化的,而一般我們畫水墨畫,墨的濃淡和化的程度就是一幅畫的生命,完全不化的墨,我要重新掌握它的用法,只利用線條去表達。這是一種桎梏,但同時也是尊重傳統。
「而且這個系列雖然叫《見山》,但我卻沒有畫很多山,反而畫了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其中一個解釋當然是諷刺,諷刺這個城市發展得太快,連山都沒有了。但再想深一層,何謂山水?它既是實際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意境。古人看著崇山峻嶺畫山水,我在這個城市就看著眼前的大廈畫山水,我見著它是山,它就是山。」
除了《見山》這組扇面畫外,廖永雄這個RethINK個人畫展還有六張大型山水畫。在我這個門外漢看來,這組畫好像大同小異,但原來每張畫都表達了廖永雄某段時期的心靈狀態。
「2008年我跟自己許下一個承諾,每年都要做一張大畫。做大畫體力要求很高,我要保持身心在很fit的狀態,情緒也不能太波動。做水墨畫時心境要很平靜,很專注,稍一差錯就前功盡費。而且每張畫歷時數月,每天晚上都要抽時間來畫,除了創作,更是一種修行。
「現在我回看這組畫,有點像我過去幾年的日記。雖然都是畫山水,但每張都記錄了我當時的心情。例如2008年畫的第一張,那時對這個計劃還不是很有信心,線條是短而幼的,沒有什麼力度。2010年,那年的我很煩躁,事業和創作都走到樽頸位,所以2010那幅線條很粗,給人一種激烈和浮的感覺。到了2012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全職做創作和教畫,看清了前景,心境平和,整張畫的佈局和線條立即變得從容自在。」
這組大畫首五張都是掛在牆上,可最近2014年完成的一幀卻是放在地上,旁邊還有一雙紙腳印,歡迎來看展覽的人踏在畫上看。
「古人說山水應該是可居可行可遊,所以我把這幅畫放在地上,你把腳踏上去,幻想自己身在山水中,是另一種賞畫的方法。」
踏在畫上看畫果然是另一番風味。向下看,古意盎然的山水都在我腳下,抬眼看窗外卻是石屎高樓,反差之大,不禁令人反思藝術、生活、發展三者之間的關係和衝突。
這次RethINK個人展共展出三十四件作品,全是廖永雄過去幾年的心血。未來他在創作上又將有什麼突破?
「我想我仍會主力做山水畫和水墨畫。我一向不喜歡太色彩斑爛的東西,最初接觸水墨時,我也是被它的淡雅吸引。如何可以用淡雅的色彩,簡單的線條和構圖傳達豐富的訊息?未來我會在物料上作更多實驗,例如早陣子去了景德鎮,嘗試在陶瓷上做山水畫。那是一次很有趣的實驗。我作畫時,那陶瓷還是很粗糙的,畫完後才拿去做最後一個工序,變成光滑的陶瓷。所以在作畫時我不能百分百肯定最後出來的成果是怎樣的。創作要跟許多其他因素配合,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另外,我也想嘗試畫更大型的畫,挑戰一下自己的精神、體力和創作能耐。」
訪問完廖永雄後令我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和水墨畫多了一點認識,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山水是一種意境」。我一邊寫這篇訪問稿,一邊看看辦公室外的景色,窗外是搭了棚正在進行翻新工程的舊式多層大廈,後邊是較新建的豪宅,可幸當中還有點點翠綠山巒。
這大概就是香港獨有的山水。
RethINK: Solo exhibition by Danny LIU
Dan’s Studio, 九龍荔枝角道113號三樓
開放時間:1100 – 1900
展期至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