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Edwin Lee)
早於2008年也說過,中國問題,是數字問題。當你有1%的惡客,也足夠令你頭痛死了。中國問題是一個問題,還是正視吧。
原文刊於明報觀點版,2008年1月12日
問題不是中國。問題是數字。
你明白嗎?
朋友在一家紗廠當中國廠方和日本公司之間外務部經理,是全公司唯一通曉日語和國語的溝通橋樑。於是,她就在公司擔當了一個「解釋中國所有事情」的角色。如:
生意伙伴的老闆的女兒,很喜歡日劇《交響情人夢》和《螢火蟲的光》,然後就問朋友,甚麼叫做「干物女」。朋友不是一個看電視的人,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講述一些平日不可以自己料理基本生活的女生。
當程式設計師的朋友,讀了漫畫《御宅上班族》中,講述中國新聞節目偽造紙皮饅頭的新聞,就問朋友:「中國人真的很聰明呢……甚麼也用來做食物。」
友人老闆一次閒聊間,說:「你地D中國人呀,做乜鬼忽然間咁中意食Maguro(吞拿魚)。食鬼晒,最近搞到我地日本DMaguro好鬼貴呀……真係叫苦連天啦……」於是,當我知道有一個中國(香港)人,走到東京買了人家最上好的吞拿魚,我當下的反應,絕不是「為國爭光」或是 brand building。如果這位老闆有一點世界視野和日本新聞觸覺,我想他一定不會這樣做。因為,當文章真的要做下去,中國(香港)人用銀彈政策,影響日本人的餐桌上的生態環境,嫌中情緒一定有加無減。是不是我無限上綱上線?可能是,不過日本網上社群「mixi」中電子街市中的日籍維園阿伯,看來就有點勞氣。
就算假設中國威脅論是成立的,都算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情結。口袋中的錢是要的,然而污染問題、食物生態鍊的平衡、以致石油的輸入問題,都太大是大非,引不起日本社會民生很大反應。然而,講到食物,或是福袋事件,就令觸動更多日本人的神經。
甚麼是福袋事件?有說中國經濟起飛,一月頭到銀座排隊買福袋的中國人大幅增加。可是,他們不知道福袋這玩意,是買一個驚喜。包得實麻麻的袋子有甚麼,是不可以拆開的。電視鏡頭拍著一群國內遊客,像原始人第一次看見電視機一樣。一位大款買了一個福袋,即場開袋看過究竟,店員大驚,說:「先生先生,請不要在這兒拆,會影響其他客人的啊!」這件小事,看在日本人眼中,不是把中國人看成剛出城的大鄉里,又是甚麼?
錢是很完美的普世價值,有誰不想要?調查說,一個中國遊客到一次東京,平均都用上二十萬日元,只.是.買.東.西。然而,中國最大的威脅論,不是民族,而是數字。人一多,每人都決定要走出貧窮,過城市生活,影響生應平衡是必然的事情。而影響生態平衡,玩的,是整個地球。
面對奧運年,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東西陸續上台,由北京的保安人員質素為人擔心,到農家以豆乳灌溉「奧運菜」,千挑萬揀只選好樣的,結果得到浪費大量食物之罪名而為人所詬病,2008年絕對是一個為人擔心的年份。
可是,香港卻沉浸在一片庫房水浸、奧運概念、PRC factor等等的唱好聲中,當權者卻真的相信,林海峰先生在他的新歌《我地大家》中所唱:「奧運就係未來……」
當中國受歡迎的劇集,講述八一軍旅題材的《士兵突擊》中,主角許三多的金句是:「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希望。」發展是阻不了的硬道理,中國人抬起頭來也是必然的事實。只是,當事實擺在眼前,很多影響都被歸疚是因為「你班中國人搞成咁」的時候,你除了拿許三多的金句「在絕望的時候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自勉,看來也別無他法。
有玄學家跟我說過,2008年下半年,不一定好。但願風水佬真的至少在呃我十年八年,玲玲玲玲我都有野想問,我地今年行咩運?
事隔六年,一切應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