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的「五石」,真偽不可考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喜歡歷史的人,對於「五石散」這名字一定絕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功效?卻未必人人皆知。
中國歷朝歷代到現今都有嗑藥的問題,在服藥方面,由風氣演變成文化,雖然有些藥方確實能讓人體魄壯健,但畢竟也是藥,是藥三分毒,因人體質而定,否則三分毒也成十分猛烈毒藥。在魏晉時期,文人貴族就興起一種嗑藥風氣,就是服用「五石散」。此風氣猶如清代的鴉片般盛行,這玩意與現代年青人和藝人嗑藥情況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一直流行近五百年之久,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不為人所用。所以現代人對「五石散」的真正古方早已無從稽考了。現在我們只能確定它是由五種礦石類藥物所配合而成,所以才被喻為「五石散」。雖然民間一直也有好幾條有關五石散的配方流傳,可都是沒有確切根據去考查,但是也有兩個共通點,其一是所有藥方主要成份都是由五種礦石類所構成,其二是每條藥方的藥性都是非常猛烈的熱毒性,對人體只會造成嚴重損害,假如用來當養生品服用的話,其效果相等於慢性自殺,只會縮短壽命,加速死亡,!何談養生?
根據記載最早是源於秦代,到了東漢末年,赫赫有名的醫聖張仲景通過臨床經驗,將它載入了他的醫學經典名著《傷寒雜病論》中才廣為流傳。到了魏朝,名士何晏推崇,曰:「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何晏是當朝駙馬,也是曹操的養子,就是因為這種身份,產生了「名人效應」,人們才會爭相仿效。
在服藥後也有很多繁複的細節必定要注意跟從,只要其中有些許出錯都可立即送命。那究竟要注意什麼呢?據說服藥後會全身發燙,隨後變冷,症狀頗像輕度的瘧疾。儘管身體發冷,卻不能吃熱的食物和穿厚實的衣服,否則必然喪命。而且,服用「五石散」後,不能靜臥,只能不停地走路。曰:「寒食、寒飲(酒須溫)、寒衣、寒浴、寒臥、散步,極寒益善」。如果依足上述所做而藥性仍然沒有散發出來,則必須用藥散之。
服後身體燥熱、酷熱難當、脾氣容易暴躁,所以飲食都要以寒冷為主,因此,人們又稱之為「寒食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自己的身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一定是非常辛苦,痛苦難當。哪為何那時候的古人們都像吸毒一樣迷戀上呢?真的是單純因為「名人效應」覺得很時尚而跟隨嗎?差矣!其實還有另一種因素,這個因素是與當時的氣候問題有關。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裡,曾經經歷過四個寒冷期,其中一個正是在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依據現代考古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寒冷期的高峰時期是在公元280年到公元289年,這正正就是我國的西晉時期。醫聖張仲景把此方編入到他的「傷寒雜病論」其目的就是用來治療傷寒病症的病人,我想他自己也沒想到會被後世濫用而變成惡名昭彰的害人之物。
就是因為如此惡劣的天氣,那時候的古人們才會服了五石散後感覺舒服。那散步又是為何呢?散步的作用是幫助血氣運行,原理跟喝溫酒一樣,使得藥力有效地迅速散發到全身,使身體不畏寒邪,這個中醫稱為「行散」,而且「散步」一詞也是如此由來。
穿薄垢舊衣的原委又是何在?據記載:「長期服用,皮膚便會變得白嫩細緻,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其實以上所說都不太可靠,歷史有時總會被人修改、神化或是美化了,但真相始終是有蛛絲馬跡可尋。例如當時的著名相學家管輅曾這樣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當時一位很有名的大文豪同時也是中國醫史中很有名的大醫家、奠定中醫針灸基礎理論「針灸甲乙經」的作者“皇甫謐”,也曾誤服五石散而痛不欲生,幾度嚐試輕生。《晉書·皇甫謐傳》提到服五石散「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篇》引皇甫謐話:「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皇甫謐還說:「許多人發散失誤,死於非命。我的族弟,痛苦得舌頭都陷入喉嚨之中;東海人王良夫,癰深深陷入後背;隴西辛昌緒,脊肉完全潰爛;蜀郡的趙公烈,中表親戚裏有六人因此而死。這都是服用寒食散造成的,我雖然還活著,但也是茍延殘喘,貽人笑柄。」其實服後症狀是因為藥性所引起的燥熱,做成皮膚表面乾燥崩緊,使皮膚變得敏感、害怕接觸到物件。再加上天氣嚴寒、空氣乾燥令皮膚表面更加脆弱。所以魏晉名士大多喜歡穿薄而寛大而且未清洗過的軟舊衣履,不能穿厚重或者是未脫漿的新衣,以免散熱受阻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正因這原故,當時的名士們就和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成語「捫虱而談」就是於此由來。 竹林名士嵇康亦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道:「性復多虱,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當然,嵇康也有服用五石散的,讓嵇康穿著淸洗乾淨並且嚴實厚重的朝服,去揖拜上官,確實與受酷刑沒有差別。而且就連鞋子也不愛穿,要穿則穿木屐,以減小與皮膚的接觸面積。
有傳五石散是屬於春藥或被當春藥來使用!究竟何謂春藥?如何定義?『春藥』一詞是泛指增強人體對性的慾望或性功能和性快感的藥物。最早發現的記載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的房中著作《雜病方》和《養生方》找到的,其中提及到被稱為,「內加」和「約」。「內加」(壯陽、男),「約」(壯陰、女)由於在魏晉時期興起服食金丹之風,如「五石散」。然而,此等被視為「春藥」的藥方也分為內服和外用,內服滋補強壯,外用藥汁浸洗陰部或用藥巾外擦陰部或於陰道內用藥,多數是含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在達到性高潮以後除去。由於「五石散」服後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所以亦被稱有壯陽作用,才會被人們作為春藥所使用。而事實上「五石散」是沒有任何提高性興奮作用的,而且礦石類多屬偏熱性,五種礦石加起來,其熱毒性甚猛。後來,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中呼籲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所以唐代以後便無人再用此方,也因如此漸漸地失傳了。
據說「五石散」還可使人產生奇妙的幻覺。《晉朝另類歷史:出軌的王朝》一書中記載:「五石散」含有近似現代毒品「搖頭丸」的功效。服後人體會忽而發冷,忽而發熱,肉體確實頓時陷入一種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的忘我境界。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遺忘,剩下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自我感覺良好。在這樣的時刻,甚麼都不放在眼裏,甚麼人和事都不能拘束自己,只有膨脹的自我意識。簡而言之,有點類醉酒之感,儘管在生理上的反應和醉酒有所不同,但同樣是精神恍惚。這有可能是與服藥後需要服用溫酒的關係。而且藥力散發時,人體產生燙熱,與發燒無異,容易使人頭腦迷糊,持續不清醒的狀態有關。正因為以上各項徵狀,魏晉時期的文人才讓後世錯誤認為他們有此等跳脫行為、飄逸之舉。
在了解「五石散」這段歷史背景以後,我們除了對它增加了認識,也對用藥方面必須更加謹慎,藥是用來治病而非用來養生。養生的本意是注重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而不是去依賴藥物的幫助,想要得到長壽的法門,最好的方法是有健康的正確生活觀念與態度,體健永久不用藥,這才是延年益壽的秘訣。
(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