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仰光街頭,輕易便能勾勒出緬甸的光輝歲月:金光閃耀的大金塔成就了仰光的天際線,市中心密集的殖民建築令人不覺置身於東南亞,提醒到訪者這裡曾經是大英帝國在南亞的繁榮港口。 英殖遺產還包括在市中心仍然清晰可見的方格網狀街道,反映仰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是東南亞現代化的先驅,基礎建設與倫敦看齊,有說新加坡當初的城市規劃也是參考仰光。
自從上世紀60年代緬甸軍政府上台以來,該國發展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排於東南亞之末。 由2011年起緬甸進行改革,開闢了難得一見的新氣象;可惜政治、經濟矛盾依然嚴重,族群衝突久未解決,令該國站在十字路口,今後是福是禍仍是未知之數。 有趣的是,該國的民主化難題竟然與另一遠東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可比性,值得各位思考。
難以想像,在一個世紀之前,這個失敗國家(failed state)的前首都仰光曾經是東南亞的國際都會,除了緬族外,還有印度人、南亞人、華人以及英緬混血兒聚居,是南亞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二次大戰後,在昂山素姬父親昂山將軍帶領下,緬甸和平脫離英國獨立。然而,自從1962年尼溫(Ne Win)將軍發動政變,建立軍事政府以來,緬甸便基本上進入了與世隔絕的年代,經濟幾乎癱瘓, 迅速成為東南亞最窮國家之一。尼溫將軍管治期間採高壓手段,除了廢除憲法進行中央集權, 還大力推動「有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The Burmese Way to Socialism),幾乎把所有私營企業國有化,並在各地設立「人民商店(People’s Stores)」,實行糧食以及日用品配給。此舉為緬甸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單在1963年便有上千私營企業關閉,造成二百萬人失業,農業產量亦每況愈下,令「人民商店」常缺貨。此外,尼溫嚴格監控媒體,只準許其宣揚官方意識形態,並對資本主義多加批評。其他鐵腕手段包括逮捕異見者,暴力鎮壓學生運動,以及關閉以抗爭聞名的仰光大學等等。尼溫由於不希望與蘇聯和中共當時兩大共產勢力走得太近或被其利用,也拒絕加入親西方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最後變成國際孤立,形成鎖國格局。
民眾對軍政府的不滿在1988年全面爆發,並在8月達至高潮,有成千上萬學生、工人、醫生以及僧侶遊行示威,卻遭到軍政府無情鎮壓,造成數百名學生死亡,稱為「8888事件」。事件令昂山素姬成為民主領袖,其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其後1990年軍政府辦的選舉中大勝,但軍政府為保住權力,竟不承認選舉結果,並以尊重民意為名,承諾將重新修定一部新的憲法以平衡各方利益。自此,緬甸的權力輾轉落在不同軍事將領之間,但獨裁特質不變,且違反人權情況依然嚴重,屢遭國際社會制裁。
然而,自從現任總統登盛上任以來,緬甸迎來了久違的改革開放。 登盛上台後不僅釋放逾千名政治犯,昂山素姬亦從軟禁中獲釋,而其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更獲政權認可,隨後參與了在2012年的地區補選,以大勝姿態進入議會,與軍方在同一平台上論政。登盛放寬媒體限制,反政府的報刊、電台開始運作。筆者曾安排隨團者到訪一間曾經流亡泰國的政經期刊Mizzima Media,其總編輯透露緬甸軍政府在2012年容許該社在仰光成立辦公室,而且沒有太多編採限制,足見媒體風氣漸趨開放。 登盛的改革舉動如同向西方伸出橄欖枝,美國及歐盟其後相繼宣佈放寬經濟制裁,美國前國務卿希拉利和總統奧巴馬更先後訪問緬甸,象徵緬甸孤立的年代正式結束。
登盛政府著力改善經濟,推出不少改革開放措施,例如頒佈新的海外投資法,提升外國投資者可持有合資公司的比率,並且開放能源、基建、通訊等戰略性項目,令外資紛紛湧到東盟這個最後處女地尋求發展機會。在經濟開放前,緬甸只有一間國營的手機網絡公司”MPT (Myanmar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但一張SIM卡的收費為兩千美元, 一般緬甸人根本不能負擔。登盛政府就國內電訊服務進行國際競標,最後卡塔爾公司Ooredoo 與挪威公司Telenor 成功中標,提高了緬甸國內的通訊網絡覆蓋率和接收能力,更把SIM卡價格大幅壓低到兩美元,相差近一千倍。當然,經濟改革的滴漏效應還未完全在民間中體現,但改革的勢頭的確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打破了過往的獨裁軍政府循環。
不少輿論認為,今年底舉行的大選將測試緬甸軍政府是否有決心確立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的方向,而關鍵在於各方勢力是否能在2008年由軍政府所立的憲法框架下達成共識。
緬甸軍政府雖然直接統治了國家數十年,但始終視自己為國家的「守護者」,而非統治者,建立一個有序的文官制度和實行政黨政治才是正途。 但由於要維持軍頭既得利益,以及出於真實的國家安全考慮,一直拖延政權過渡至民主政制。軍政府在2008年終於頒佈了新憲法,為軍事政權合法化鋪路,當中重點在於軍方可任命四分一的議會代表,而修改憲法亦需要超過四分三議會代表支持才可通過,換言之,軍方在新憲法下依然手握大權。另一爭議點在於憲法規定緬甸總統的家人不得擁有外國國藉,此規定明顯是衝著已宣佈有意參選總統的昂山素姬而來,因為她的丈夫和兒子均為英國人。
「全國民主聯盟」一直認為憲法不公平,要求登盛政府修憲落實「真普選」,昂山素姬更表示如不修改憲法讓其參選,或會帶領「全國民主聯盟」杯葛選舉 。然而,不少緬甸人希望由登盛政府開啟的改革開放勢頭能夠延續下去,承受不起國家再次墮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西方國家亦在修憲議題上立場曖昧,未有向登盛政府施壓。事實上,以維繫國家安全之名保留軍隊特權也不全然是維護既得利益階層的藉口,緬甸之間的族群衝突在近年沒有緩和之勢, 軍隊維持特權有一定認受性。
如果昂山素姬選擇「袋住先」,承認08憲法,另外推舉黨內人士參選總統,無疑可換來政治穩定,而「全國民主聯盟」也可大舉進入議會,很有機會成為最大黨。但妥協會招致黨內激進派批評,將影響昂山素姬在國內的民主領導地位。而軍政府完成大選後,是否有動力在未來修改憲法也非常存疑。
如果昂山素姬選擇杯葛選舉,推倒重來, 則可以向軍政府施壓,但自2011年以來雙方之間建立的互信將一鋪清袋,緬甸政局不穩也勢影響改革進程,這也不是部份受惠於經濟發展的當地人甚至國際社會所樂見。
此情此景與香港當前政改困局有一定可比性,但畢竟緬甸在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國內享有極高支持率,可隨時動員群眾上街勇武示威, 畢竟流血衝突在緬甸社會早有前科,而且昂山素姬在西方始終有一定叫座力,國際社會也沒有太多誘因買軍政府的帳,要是昂山素姬杯葛選舉,仍然有不少談判籌碼;反觀香港泛民主派雖然手握否決權, 但自從雨傘運動後民情背向,而且香港社會不接受暴力抗爭,傳統的公民社會運動已不能提升政府管治成本,面對中央政府民主派已無籌碼可言。
經過幾十年的獨裁政府蹂躪,緬甸社會百廢待興,稍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將有利於改善民生,脫貧成為「袋住先」的基礎;反之香港社會早已完成基礎發展,現在要理順的政經矛盾明顯不能透過「袋住先」得到解決,兩地情況不可同日而語。今年過後,究竟緬甸與香港是殊途同歸仰或再次陷入無盡的二元漩渦,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