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Nguyen Viet Trung)
朋友都說,日本很好,因為有老人的時裝雜誌。即使老了,到了六十歲,也要穿戴得美美的。至少,端裝得體。這種要穿得端裝的自覺,在亞洲地區,也許真的只有日本人才有。
我聽了,即時更正:大概只有在城市住,家境不俗的老人,才有機會穿得那樣。尤其是,當你打開那些給老人看的時裝生活雜誌,東西的價錢牌,動輒都是五六個位的。我已不敢想像,沒有那麼有錢的日本老人,老後的生活若何。
在日本,因為2008年問題(大意是指,戰後嬰兒潮的日本人陸續退休,有很多六十歲以上,賦閒在家的老人沒有事做,也許會出現的社會、經濟等等的問題:如熟年離婚),不少傳媒都談及關於老人的話題。過了快十年,2018年都快來了,這批人退休快十年,有什麼問題浮現了?
你想像一下?人一生花了大半生營營役役,做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理想的工作,說一些不知道是不是違心的話,做一些你根本不知道對地球上那一個人有意義的事。好了,到六十歲了,人人都說,是「新人生」的開始,於是你幻想,你可以天天有空,有時間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你都為別人、為公司、為家庭的活了幾十年了,你自己去了那兒?照照鏡子,你真的有想做的事嗎?你有興趣嗎?你有朋友嗎?你有熱情嗎?還有什麼想做的嗎?人,真的可以像樂隊孩子先生(Mr. Children)的《胡桃》(くるみ)那支MV一樣,人到中年,忽然回想,自己在做什麼?自己在乎過什麼?之後,就咬一咬牙,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比方說,有不少日本人,認為自己一生人都在都會(城市)生活,是有所缺失。於是,就有「告老歸田」的想法。可是,人老了,有可能有很多毛病。有說,日本現在都要教育老人,老了之後,都要有「時間表」,不要覺得自己一覺醒來,沒事好做。要找朋友,要有約會,要學習……總之要有事做。告老歸田,就有田要打理,自給自足,好像很省錢,活兒也多,也絕對是好事。可是,退休幾年,身體退化了,幹田的粗活也會累會傷。傷了,又有誰去照顧?如果退休者有慢性病,不過是心臟或是肝臟(日本人喝酒太多,都是這些位置出事啦),要求醫也不是容易的事。人要長命,除了有鄰舍照應之外,還需要有良好的醫療系統及急救車設備。可是,鄉郊,就也許沒有城市這麼好的配套了。
所以,從2008年走到2015年,過了八年,又開始有人說,如果想活久一點,還是住在城市比較好。雖然房子小,生活也沒有那麼有趣,但有病有事的時候,都至少可以比較快的到醫院……
在想像老的過程中,總是令人憂傷。因為,我根本沒有自信。我沒有自信到我老的時候,我回望過去,再看看鏡子中的自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人。
(半夜惡夢醒來: 這陣子,每想到「老」這個字,我的畫面就只有床榻上的父親,在公立醫院的病床上,口鼻都插喉了,眼開眼閉,欲語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