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統文言文寫「去街市買魚蛋」可以點寫?
答案就是「去街市買魚蛋」。
很多人有個錯覺,就是香港人獨有的詞彙、語法,
便是香港人的獨有文法,
而北京語白話文就是中原、北方化,但也是正規中文。
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就以「去街市買魚蛋」為例,在文字編排上,是完全符合文言語法的,
而上古文言有另一簡式寫法,可以寫作「去市購魚蛋」,
街市在古代常被簡寫作市,「去」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商王經常「去」不同地方祭祀神明,亦會派人「去」各地辦事。
而街市,大概於春秋末期已經有,
市字最早的寫法是一隻腳踏進荒野的十字路口,
這是早期設於材落間的定期市集,並非設於城市中的街市,
到春秋末期,商業興起,「市」的位置漸漸移至城內街道之間,
這是最早的街市,但在書寫上,仍然只寫作市,
及至南北朝,「街市」此一用法,已經成為一般人的日常用法,
文獻中相關記載,比比皆是:
如唐德宗〈出官米平糶詔〉
「今令度支出官米十萬石,於街市東西各五萬石,每斗賤較時價,糶與百姓」
至於魚蛋與魚丸,
由於「魚蛋」為清代才發明的食物,所以最早只有清初康熙年間才有相關記載,
而魚丸則早於明代已有記錄。
咦!
為何在魚蛋這種食物發明之前,就已經有魚丸呢?
先看看古書中「魚蛋」的相關記錄:
周靖遠〈祈禱示〉(收於康熙年間編著《未信錄》)
「又行敦請雨師,設壇祈求,望沛甘霖。自應闔邑齋戒,庶表至誠,不但屠沽嚴禁,卽魚蛋、茐、蒜,盡須停賣;凡我士民,互相勸勉;外潔口體,內潔心志。」
陰功豬囉,為了在街市設壇求魚,所以街市一定買得到的魚蛋檔不能賣了
要留意的是,這篇〈祈禱示〉是寫給全國各地官員所用的膳稿啊
《大清會典事例》
「凡商船貨稅…下水魚蛋等貨七十擔以上。均三折…棗貨折算與米麥同。梁頭擔數與魚蛋同。」
這是揚州關稅文件,正式報關也要寫魚蛋啊
而若然你寫魚丸,會變成甚麼呢?
明代朱梓《普濟方》有五項記錄
《普濟方‧諸風門》
「魚丸(一名朱粉散)治五種癇疾。
朱砂(半兩研)輕粉(一錢)上用大魚一尾。將輕粉塗在魚上。少時括取涎。用朱砂末。」
《普濟方‧喘門》
「鯽魚丸(出家藏經驗方)
治肺經久受邪氣。嗽喘急。初發則寒從背起。冷如冰雪。漸漸喘促背弩目。困憊欲絕上用鯽魚重一斤者。不去鱗腸。只於肚下近頭處。開一孔。入信石一塊。重一錢。令深入在燒不糖冷肺」
《普濟方‧消渴門》
「姜魚丸治同前。
乾生姜一兩末上用鯽魚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不拘時服之。」(前指治渴疾)
《普濟方‧勞瘵門》
「團魚丸(出經效良方)治骨蒸潮熱咳嗽。
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團魚(二斤)上前藥同團魚煮。候魚熟提起團魚。除去魚頭不用取肉。連汁食之。卻將前藥焙乾為末。就用團魚裙甲及骨更煮一盞。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黃湯空心下。病安。仍服局方黃益損湯補理。須用市店中自死團魚。」
《普濟方‧瘰門》
「鰻鱺魚丸(出聖惠方)療鼠。
鰻鱺魚(四兩炙令焦)野豬皮(四兩炙令焦)瞿麥(一兩)斑蝥(二十枚去頭足翅)熬巴豆(五枚去皮炒黃)臘月豬脂(五分)五月五日蟾蜍(一個炙)上搗野豬皮下篩。
合諸藥更搗下篩。納鰻鱺魚。以膏和搗千杵。平旦未食。服如桐子大二枚。覺寒熱。不覺暮複投。
明日旦起。更服三丸。稍稍增之。慎勿食熱食。煩悶殺人。蟲當從小便出。以物盛之。尿中蟲有百數。細不可見。亦從大便出。此方神驗。服之自愈。忌豬肉蘆筍。」
另外,《醫方類聚》有三種(明朝時期朝鮮金禮蒙等撰)、《醫部全錄》一種(清中葉編)、《本草綱目》兩種(明代李時珍著)、《古今醫部大全》一種(明代徐春甫著)、《婦人良方大全》一種(南宋陳自明著)
當中只有《婦人良方大全》與《普濟方》有異
《婦人良方大全》卷六〈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治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調,或即腳手心煩熱,或即頭面浮腫頑麻。川烏頭丸。」
所以可以見到,全部魚丸都是藥丸,
因為於漢字規則中,但凡丸字都是藥丸,
亦只有藥丸才會以丸命名,
絕無例外。
所以……
魚丸一稱既然連清朝北京都是指藥,食物都叫做魚蛋。
那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所用之「魚丸」又出自何方呢?
其實這是日文漢字。
日本人將所有圓形的東西都叫作「丸」。
日文漢字與中文漢字有很多歧義,這是日本人借用漢字的意念來形容一些他們未有文字寫法的事物。
由於古代傳播困難,於轉述之間會有大量資訊流失,因而造成歧義。
像丸,於中國就是圓形藥丸,但可能由於日本醫學比較不發達,於資訊傳播時出現大量丟失。
於是傳進日本後,就只剩餘「圓形」一義。
所以魚丸並非中文,這只可能是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