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讀分析哲學嘅人可能無資格講,但係都想講下我對國學不興嘅睇法。
國學不興嘅第一個原因就係教育制度嘅問題,我地嘅教育制度係西方嗰套,我地會學科學、數學、同埋其他例如經濟、地理都係西方學說。成個教育系統西方科目嘅比例比中方多。就算係中史,對接觸中國文化同思想其實都唔大幫助(中學嗰套)。反而中文同中國文學就係可以接觸最多中國文化同思想嘅科目。
喺咁樣嘅制度下,我地嘅思維已經被西方學說影響甚深,科學、邏輯係我地嘅思考方向。要知道,當我地學新知識時,唔係單單吸收新知識架,喺呢個過程仲會動用已有嘅知識,一嚟如果學過類似嘅嘢,咁理解上就方便好多,二嚟就係睇下佢同我地已有嘅知識有無矛盾。
舉個例,一個學過科學嘅人學中醫,一定覺得中醫話痰分寒熱同科學有矛盾,唔科學,而唔可以完全代入中醫嘅角度去睇,而見到一啲表面同科學相似嘅地方,就可能唔深究,匆匆歸類為同西醫嗰樣相似嘅嘢。咁樣學到嘅中醫,唔再係中醫,而係中醫同科學嘅混合體,咁樣唔係話唔好,而係過程中好多誤解,得出嚟嘅嘢只會係四不像。
一個人如果係knowledgeable,喺學新嘢時係好難當自己白紙去學新嘢架,所以有人用電腦科學去解邏輯學,我都唔會拗,因為佢已有嘅知識同佢講邏輯學同寫code嗰啲嘢係同一樣嘢,佢無需要亦唔打算去學邏輯學,將兩樣嘢類比或者話係同一樣嘢需要對兩樣嘢有好深嘅理解,但係人好難知道同被說服自己對其中一樣嘢有誤解,尤其佢對另一樣嘢有專家級嘅知識嘅時候,呢個就係學習過程中嘅知見障(非佛家所講嘅知見障,我借用呢個term嚟表達呢個狀態)。
第二個原因,就係就算係中港台定係西方,對國學嘅研究都係以西方或近似西方嘅方式去研究,情況同第一個原因類似,都係基於第一個原因先生出呢個問題。一個用細菌、病毒或者免疫系統等學說去解讀陰陽五行,係唔會明白背後嘅思想理論。
西方嘅研究方式喺大多數學科都係最好用嘅,但國學唔同,因為國學係基於一套同西方文化完全唔同嘅文化而產生嘅學問。你咁做就等如用一套文化去理解另一套文化,中文嚟講就係雞同鴨講,哲學嚟講就係維根斯坦所講嘅read the words out of the context,完全會誤解曬對方嘅意思,你要明白人地講緊咩就要代入人地嘅form of life嚟睇,中醫嘅form of life就係成個中國文化,包括地理環境、思想哲學,但係你用西方嘅研究方式去研究就係忽略中國嘅人文特質,所以近年嚟對中醫嘅研究先停滯不前。
第三個原因係,西方學說實在太有說服力同太好用,啲研究國學嘅人似乎對自己嘅國學都無乜信心。
有位研究佛學嘅中國學者話,清末民初佛學喺中國之所以中興,係因為中國哲學喺邏輯性同科學性上完全唔及西方學說,所以唯有求諸於佛學,因為佛學有邏輯性,有因明學,係一套獨特嘅邏輯學,所以就用嚟對抗西方學說。
而第二個例子我都唔係好清楚,因為我唔熟中國哲學,但係我覺得好奇怪,點解牟宗三要將康德哲學同中國哲學互相詮釋呢?因為明明係兩套嘢嚟,但偏偏就要做類比,咁樣係唔係為咗增強西方哲學嘅成分,令中國哲學睇上去具說服力呢?因為我覺得經過咁樣嘅詮釋,一定唔會係令人更了解中國哲學同康德哲學架(理由同第二個原因),反而學到嘅係一樣全新嘅嘢。令我不禁懷疑牟宗三係唔係對中國哲學嘅發展或者復興無信心,或者認為有咩喺現代嚟睇有致命嘅缺陷,所以先咁做。
本來仲有第四個原因嘅,但係我覺得好難組織出嚟,不過大意就係,國學嘅發展似乎無咗方向,大家都覺得國學嘅發展方向就係貼近西方,融合於西方學說之中,但係我覺得呢個方向係錯嘅,因為國學獨特嘅form of life/cultural context,令到佢嘅學問有一套獨特嘅Chinese language(唔係中文咁解,而係一套承載住佢成個文化同學問嘅語言),其中一點值得提到嘅係,似乎無論咩學問,佢地都講求修身,人文學科嘅影子好強,係一種修行,如果一味照西方研究嘅路發展,就失去咗呢種意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