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還不甚和暖的陽光下,站在港口貨倉旁的岸邊,一眺兩岸的風光。這裡是帝國年代的第二城市,重要的商業港,移民城市,文化融爐,流行文化輸出之地。
我到了利物浦。然而以上這句所描寫的,到底是利物浦,還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呢?
Albert Dock 阿厘畢港
利物浦,本來是片平靜的海岸,因為英國的商業野心而創立,是為便利貨物的浦頭也(利物浦,大概是粵語翻譯中信達雅的巔峰之作)。作為殖民地貿易的重心,利物浦是東西文化的的交匯點,雖然經手了不少極不光彩的勾當,但亦因此變得十分富有,吸引了逃避飢荒逼害的移民們來這裡建設新生活,再者創造出自家的文化態度,成為音樂電影等流行文化的熱點。
故事當然沒有如此簡單,但驟眼看來,利物浦的故事,和香港的確有其分相似—分別只在於時間:在利物浦的光輝歲月間,香港不過是個剛開埠的小漁村;而到香港經濟起飛時,利物浦卻已在後工業時代苟然殘喘著。
不過,經過近年間的整頓,利物浦慢慢的重拾起自信,現在可是英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源於工人傳統,相比來說,利物浦少了點倫敦式自以為是的傲慢,換來點(過於?)理想化,獅子山下一般的人晴味。
我在利物浦裡,找香港的影子。
甚至連遊客活動都相近。英語旅遊書中的香港,必然推介天星小輪維港遊—就像《蘇絲黃的世界》中,從尖沙咀坐渡輪到港島,在船中一望港島摩天大廈的風光。遊利物浦的例牌行程幾乎一模一樣:同樣有渡輪,同樣有「摩天大廈」的風景—甚至還有香港電車坐呢。
利物浦位處Mersey河口,雖說是河但可能比維港要闊,和香港一樣是個天然良港,人們就居住在河的兩邊。河東岸的利物浦好比香港島,是商業中心的富貴地段,活化工程的重點所在;相比以言西岸較平民的Birkenhead便是九龍了吧。經隧道連接利物浦的Birkenhead,總體而言是個不起眼的工業住宅區,工人傳統更重而沒有利物浦的舖張,街道平凡但有街坊味,走著有點像在逛(我回憶中)公屋商場的氣氛。工業雖已式微,但還未被完全淘汰:河岸上的船塢還有作業,還未被活化成黃埔花園。只是回看Birkenhead裡不少的破落大樓,活化大概不是想像中的洪水猛獸吧。
Birkenhead的「尖沙咀」,最接近利物浦市中心的一點是Woodside。Woodside的故事聽來熟悉:以前有個火車總站,供人轉乘渡輪過海。到地鐵和過海隧道搶走客源後,車站被清拆,渡輪也由交通工具變成遊客的玩意。我在Birkenhead的Hamilton Square地鐵站出發,先看看車站上殘存的,沒有鐘面的塔樓,跟著爛地般的舊工廠區到河邊的貨倉去。
不起眼的貨倉,其實是Wirral交通博物館,一個由義工營運的電車巴士集中地,自然而然是我必到的地方。在博物館開放的日子,你可坐館藏的電車,沿重建的電車路從博物館到碼頭去。
雖換了造型
甫步進館內,忽然看到很熟悉的身影:香港電車。博物館中有兩部九十年代時外銷到黑池的雙層電車,據我不長盡的研究是唯二在香港以外的電車。也就是說,坐叮叮到碼頭這在香港以不復見的場面,居然可以在Birkenhead重現。甚至還是同一款車。
在我們的電車上,穿梭於西北英格蘭陌生的風景中,來到Woodside碼頭。碼頭是八十年代的重建品,去卻維多利亞風的雄偉,卻更有香港的感覺—紅黑的玻璃等候室,在腦海中引出中港城的感覺。渡輪現在幾乎是遊客專用:延長的航程,廣播的介紹,都讓遊人們有多點時間多點資料看風景。
不過利物浦到底不是東方之珠。沒有太平山下,港九兩岸數百座高樓的景觀,利物浦的海岸線自然被比下去。只是這裡的建築卻有一種古典的美。從船上看風景,目標只有三個—所謂的Three Graces,三座現在二十世紀初的「高樓大廈」。本是船公司和港口局的辦公室,到現在是利物浦的地標,也是世界遺產。And for good reasons。當年的科技和藝術突破,到現在依然精彩動人。
左面最高的Royal Liver Building,大概是Three Graces中的第一。它是第一座用上鋼筋水泥建造的大樓,也是利物浦以至英國的第一座高樓大廈。大樓鐘樓旁有兩隻傳說生物利物島,是城市的吉祥物(也是利物浦球隊的標誌)。據說它們的命運和利物浦息息相關:兩鳥「飛走」的一日,也就是利物浦消失的一日。和匯豐的獅子倒有地異曲同工之妙。中間的Cunard Building,和右面像座教堂的是港務局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亦同樣的不遜色。
這種文藝復興風的建築,香港以往也有:皇后行,香港會,舊匯豐總行等都是表表作,都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被重建,而被人遺忘。假若香港經濟起飛時,沒有把殖民地風的建築都換了一遍,那香港的景色大概就會像利物浦一般呢。
然而歷史的洪流是不等人的,無聊回憶中的以往多是美好,城市和裡面的人都不可能停留在歷史裡。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新面貌,讓城市變成重要的金融中心;利物浦經過多年積弱後亦要重新出發。Three Graces旁的,2011年梭畢的現代風利物浦博物館便是一例。這裡是利物浦的歷史博物館,也是利物浦人的公共空間。展覽中少不了自誇利物浦對國際貿易和流行文化的影響,但亦有不少「利物浦的故事」。本文的靈感,就來自遊覽時適逢的利物浦和香港照片展。
在利物浦遊香港,最後來到博物館面向Three Graces的窗戶,港口景觀一覽無遺的黃金地段。在「左膠」的利物浦,這裡免費入場,屬於市民。在香港大概不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