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為什麼大多會用Indomethacin 這種藥?

 

 

有時候,不管是醫院,還是診所,各位看倌,大家在領痛風藥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除了秋水仙鹼(Colchicine)、别嘌醇(Allopurinol)、類固醇(Corticosteroid)這些常見的痛風藥外,如果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的話,那麼,八九不離十,大多是Indomethacin這種藥,對吧?

誠然,舉凡大部分的痛症,例如頭痛、牙痛、經痛、肌肉痛,常用的止痛藥大多離不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這點無錯。但是在芸芸眾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裡,Indomethacin一直好像被塑造成為一種專門治療痛風的消炎止痛藥,不知不覺將「痛風」跟「Indomethacin」劃上等號,只要說到痛風,多多少少,總是會讓人聯想到Indomethacin,就是想不到其他消炎止痛藥出來。

那麼,同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Indomethacin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治療痛風的首選呢?

唔……在繼續討論前,藥罐子不妨在這裡跟各位看倌一同認識一下Indomethacin吧!

首先,Indomethacin,在藥理上,當然是一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作用原理,主要在透過抑制體內分布在發炎組織的環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活性,減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代謝,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的產生,減低因為前列腺素而誘發的炎性反應,收縮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紓緩炎症,減輕疼痛,從而紓緩痛風的症狀,主要適用於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Acute Gouty Arthritis)的症狀。

但是不說不知道,除了這些基本功外,Indomethacin原來還擁有一種特殊技能,足以力壓群雄,成為治療痛風的首選……

在藥理上,Indomethacin還擁有一種罕有的屬性,就是可以抑制多形核白血球(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PMN)的活動能力[1],同時可以抑制顆粒白血球(Granulocyte)吞噬尿酸鹽(Urate)[2],便會抑制尿酸鹽所誘發的炎症反應,從而紓緩痛風的症狀。

對,或許就是這一點小小的差異,便足以讓Indomethacin鶴立雞群,較適用於治療痛風這種痛症!

當然,話是這樣說,無錯,但是,實際上,說到痛風,暫時還是沒有太大的證據,真的能夠釐定這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相對強弱指數,所以大家還是打成平手,孰強孰弱、孰優孰劣,一切真的很難說。[3]

這就是說,單是藥效,無論是什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多相差無幾,分別不大,所以真的要說的話,悉隨尊便,隨便挑,簡單說,就是「無所謂」。

值得一提,暫時只有三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列為治療痛風的藥物,分別是Indomethacin、Naproxen、Sulindac。[4]

其實,在藥效上,真正的關鍵,看來不是挑哪一種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而是什麼時候用藥。[5]

這就是說,相較種類而言,時間較重要。

在用法上,一般建議,在感覺相關症狀開始浮現的時候,服用最大的建議劑量,然後待到症狀完全消失後,繼續服用二十四小時,最後在2至3天內,採取軟著陸政策,漸進式減藥,逐步減少劑量,目的在減少因為突然停藥而導致舊病復發的風險。[6]

在副作用上,除了胃潰瘍、胃出血這些眾所周知的潛在副作用外,相較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而言,Indomethacin較常會出現頭痛、頭暈這些副作用。

最後,在用藥上,除了藥物的種類、服藥的時間外,其實還有一個頗重要的因素,便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簡單說,就是「我說這種藥有效,這種藥便有效;你覺得這種藥有效,這種藥便有效。」直接一點說,便是「心理作用」。

其實,舉凡一些涉及主觀感受的病症,例如痛症,在不同的患者上,程度還是可以不盡相同,既有深、淺之分,又有強、弱之別。

既然你的痛不代表我的痛,那麼,在用藥上,多多少少,總會帶著一點「安慰劑效應」的味道,一種止痛藥到底有沒有效、止不止痛,最後還是取決於用藥者的個人觀感。

對,這好像說了等於沒說一樣……

不過既然大家一早已經約定俗成,一致公認Indomethacin在治療痛風上的江湖地位,那麼,Indomethacin成為治療痛風的首選,無可無不可。

始終,用什麼藥,治什麼病,只是一種選擇。

 

Reference:

  1. Manuchair Ebadi. Desk Referenc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RC Press. 2nd ed. 2008:349-351.
  2. Jagadish P. Prasad. Conceptual Pharmacology. Universities Press. 2010;4:271-274.
  3. Michael E. Ernst, Elizabeth C. Clark, David W. Hawkins. Gout and Hyperuricemia. In: Koda-Kimble and Young’s Applied Therapeutics: The Clinical Use of Drugs, 9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1539-1550.
  4. Rott KT, Agudelo CA. Gout. JAMA. 2003;289:2857-2860.
  5. Harris MD, Siegel LB, Alloway JA. Gout and hyperuricemia. Am Fam Physician. 1999;59:925-934.
  6. Schlesinger N, Baker DG, Schumacher HR, Jr. How well have diagnostic tests and therapies for gout been evaluated? Curr Opin Rheumatol. 1999;11:441-445.

 

如欲閱讀藥罐子其他文章,歡迎瀏覽以下Facebook專頁:

作者:小小藥罐子

麥志偉,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學士、英國桑德蘭大學臨床藥劑學碩士。一個小小的藥劑師,希望燃燒自己那渺小微弱的火光,照亮這一大片百病叢生的世界,主張「服藥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認為「服藥是科學的細緻,也是藝術的灑脫」個人詩號:「東邪術,獨步走江湖。踏盡千山尋百草,仙丹靈藥在葫蘆,人間一樽壺。(《憶江南.無花譜》)」著作有《服藥聖經——藥.哲.道》。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egashadraymak.blogspot.hk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其他熱門文章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文章資訊

ID: 172721
Date: 2017-11-23 06:35:22
Generated at: 2023-06-07 19:39:50
Permalink: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7/11/23/172721/痛風,為什麼大多會用indomethacin-這種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