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roit: Become Human》係一部個以遊戲做包裝嘅多重結局電影,老實講佢嘅遊戲性並唔高,但係由於玩家嘅選擇可以影響劇情,以及玩家玩遊戲嘅時候必定會代入角色其中,佢咁樣利用遊戲嘅優勢,反而令人代入感更高,故事更吸引之餘亦令佢帶嚟嘅反思更深刻。
佢嘅故事好有趣,就係當機械人/仿生人有咗情感之後會點呢?可以睇得出作者個人嘅答案係會變成人(我個人就覺得become human其實講得唔好,become person會更好,基於西方嘅哲學傳統,human只係生物學上嘅分類,person反而更似係講緊「人」)。
呢點就非常有趣,甚至表面上似乎有啲反傳統,因為西方哲學嘅觀點不嬲都係what make persons persons(冇錯grammar)就係rationality,換言之,無論你係人類定外星人,只要有理性,你都會係人。而人喺ethics層面上,有道德嘅意涵,包括義務同權利。
然而,Detroit 似乎認為情感先係令人為人嘅嘢,或者係人嘅本質,呢樣嘢先係將人同機械人甚至其他生物區分開來嘅嘢。
而透過仿生人之父把口,作者亦表達出,咁多種情感能力之中,佢認為同理心係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嘅嘢嚟嘅。
同理心即係將他人嘅情感投射落自身嘅能力,簡單啲講即係設身處地嘅能力,感受他人嘅情緒。我哋要先假設對方有情感,我哋嘅同理心先可以發揮作用。例如我哋見到嚿石被人係咁踩,係唔會有感覺嘅,但係如果我哋當嚿石係有痛覺嘅,可能就會有惻隱之心(我認為惻隱之心講緊嘅嘢同同理心就算唔係一樣都非常相似)喇。
人類有冇同理心?當然有啦。但係佢哋之所以對仿生人冇,係因為佢哋覺得仿生人冇情感,所有嘅行為表演就算好似有情感,其實都係冇。
呢點又有出咗另一個哲學問題,就算過到圖靈測試(Turing Test),係咪真係代表AI就同人類無異呢?呢種functionalism嘅觀點就曾經被大名鼎鼎嘅John Searle用佢惡名昭彰嘅Chinese room argument 反對過:
有一個人喺一間房入面,呢間房只得一個細口,畀人傳遞紙條,個人面前有三本書,一本係寫住所有遞入嚟嘅紙條嘅句子(input),另一本寫住所有對應住第一本書入面所寫嘅句子嘅對應句子(output),第三本寫住前兩本書嘅使用方法(processing)。憑住呢三本書,加上呢個人快手快腳,任何人寫中文落張紙條厲遞入間房,間房都可以喺十秒之內遞返張紙出嚟,個過程就好似有人用中文同你傳紙仔咁。久而久之,啲人就話:「間房識講中文。」
但係John Searle 就針對上面個思想實驗問咗一個問題:「間房嘅邊一部分識得中文呢?」
而去到Detroit ,我哋就可能要問:「仿生人邊部分有情感呢?」我哋喺遊戲入面一直用仿生人嘅觀點睇嘢,有幾幕甚至係第一身咁睇嘢,但係咁只不過係製作人覺得仿生人嘅sensational experience 係咁啫,但係如果現實中有個咁嘅仿生人,我哋肯定金屬同神經元,佢哋產生嘅sensational experience 會係一模一樣?金屬又真係會有情感?
遊戲入面大多數人都唔信仿生人有情感。但係漢克副隊長就似乎慢慢接受異常仿生人係人呢個事實,因為佢哋之間有愛情呢回事。
另一方面,其中一個可以操控嘅角色,康納一直以嚟都好理性,但係隨住玩家嘅選擇,佢嘅軟件有可能會越嚟越唔穩定,而喺漢克嘅眼中,康納居然變得越嚟越似人,到喺仿生人之父屋企入面,如果我哋唔選擇射殺一個女仿生人嚟知道真相,漢克對我哋嘅好感度仲會大增,好似覺得我哋有人性,而唔僅僅係塑膠。事實上,我哋每一次唔理性嘅選擇,都會令漢克對我哋多一分信任。
究竟哲學家啱,定Detroit 嘅作者啱呢?喺呢到我想提出自己嘅睇法,其實喺心理學嚟講,define咩係rationality其實係一件困難嘅事,因為佢係一樣好複雜嘅嘢嚟,並唔係你指住個腦某一個區,然後話呢個區負責rational thinking就搞掂,作為咁高層次嘅功能,佢係個腦跨區合作而產生嘅嘢嚟。而事實上,近年唔少心理學研究都發現理性同情感嘅關連比我哋想像中近好多。好多腦受損導致損失某種情感功能,但係認知功能冇問題嘅人往往會作出一啲喺他人眼中唔理性嘅選擇。
例如缺乏恐懼咁,佢去賭錢就會更加不計後果,行為上更加似病態賭徒。因為理性作為一個哲學上嘅概念,經過心理學嘅剖析,好有可能就係認知能力同情感交互作用下嘅產物嚟。
仿生人喺有情感之後,可能先至係有理性,之前只係冇理性嘅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