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 2019 年 8 月 31 日(星期六)在太子站的暴力事件

於 2242 時,往調景嶺的觀塘綫 GD07 班車抵達 3 號月台後,頭卡位置有大量乘客阻礙車門關閉,雖然 車內沒有閉路電視鏡頭,但乘客手持物品互相對峙、打鬥的聲音傳入駕駛室,車長遂通知車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鑑於有罪案發生故報警處理。

 

 

另一邊廂,有乘客用 GD07 班車的緊急通話器求助,列車因為安全設計鎖死牽引系統,而未能開出,打鬥情況持續約七分多鐘後,車廂內有大量白煙冒出,控制中心安排 GD07 班車停止服務,乘客陸續落車,但其中一道月台門遭人打碎。

 

 

此時,荃灣綫往中環的 AD28 列車抵達相鄰之 4 號月台,乘客間衝突情況亦波及此車,多人於車上啟動緊急通話器求助,列車亦未能開出,AD28 班車同為「現代化列車」,車廂不設閉路電視,這月台的鏡頭則於早前的破壞中,遭人切斷電綫而未能拍攝任何畫面,故此職員無法第一時間了解車門通道的情況。

 

於 2253 時,在月台有大量乘客聚集、有車廂冒煙,同時場面極之混亂的情況下,車站職員無法確保乘客安全,而啟動疏散程序安排乘客立即離開,但依從指示的乘客不多,於 2256 時,防暴警察抵達月台,察看 GD07 班車上空無一人後便進出 AD28 班車採取行動, 消防處則因為車廂冒煙的情況而接報到場。

 

 

於 2304 時,列車車長於多次嘗試不停開關車門後,AD28 班車成功開出,接走部分乘客離開太子站,駛經因警方於路面作驅散行動而關閉的旺角站後,最終到達油麻地站,油麻地站的職員得悉車內有四名受傷乘客滯留,因此亦為他們召喚救護服務。

 

但於多個車站出口,有不同人士手持武器開始聚集,因此控制中心逐步將市區綫暫停,以策安全,同時避免暴力情況再經鐵路擴散。

第一批消防員在 2306 時抵達太子站,救護員其後抵達該站出口 E — 運動場道,而非協議的緊急服務人員通道,即出口 B1 — 旺角警署,因此他們需要與負責鐵路處所保安的香港警察溝通,協調進出路綫為何。

 

太子站街道圖

 

及至 0054 時,警方與消防處溝通後,喻傷者需由列車離開,故此車務控制中心重新安排行車綫通電、調配已停止服務的列車開到太子站,接送七名由警員、救護員護送的受傷乘客到荔枝角站登上救護車。

鐵路處所的閉路電視鏡頭,大多數於 1998 至 2000 年期間安裝,屬模擬制式攝影機。由於目的多數是要得知乘客流向,而非用作保安監察用途,因此拍攝角度有限,拍攝公眾範圍的影像,在自動刪除前最長會保留 28 日,若涉及索償或執法機關的事件,則會保留 3 年,惟不是全部鏡頭均有錄影功能。

 

錄影受私隱專員公署的指引嚴格監管,只限獲授權人士查閱,公署亦曾就閉路電視數目表達關注,即使是警方需翻查錄影亦要逐次申請,因此現時並無公開整段錄影的先例,對比停車場、便利店的情況,由於當時有大量乘客於疏散指示發出後,仍然逗留於車站內,若遮蓋乘客的容貌再公開片段,畫面會變得毫無意義

若不遮蓋乘客的容貌,則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規定,除非港鐵公司有能力徵集所有在場乘客的意願,讓他們同意公開自己的容貌,但明顯這個做法乃脫離現實。港鐵公司已就今次影帶該如果處理,諮詢不同政府部門的意見,並按法庭的指示,將錄影片段保存且交予執法機關。

 

 

太子站損壞的設施需等候更換零件,以及緊接的星期日可能再有示威活動,車務總監安排該站連同旺角站一同關閉至 9 月第一個工作天為止,如同早前葵芳站因為受持續滋擾,而合共關閉 26 小時的安排一樣,能避免服務受進一步影響。

 

而車站、車廂會於不安全的情況下,即時透過資訊螢幕、自動廣播發出疏散指示,乘客必需按指立即離開。

 

港鐵乃自助的鐵路網絡,隨科技發展,香港同樣有無人值守大堂、無人駕駛列車,因此於鐵路處所遇上罪案時,應致電 999 與聯絡緊急服務人員,他們會盡快到場協助乘客所需。而鐵路處所屬公眾地方,保安一直由香港警察負責

 

若不幸受傷,請將可能涉及法律程序的資料:

郵遞至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9916號 📨
傳真至 2795 9991 📠
供港鐵秘書及法律部、負責的保險公司跟進

作者:MTR Service Update

MTR Service Update
數碼媒體平台上影子的鐵路公司溝通渠道, 專注於乘客資訊的工作,目的為示範公共事業之應有水準,服務範圍 ➡️ metroride.hk/ServiceScope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其他熱門文章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文章資訊

ID: 202513
Date: 2019-11-30 23:21:26
Generated at: 2023-03-31 08:25:41
Permalink: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9/11/30/202513/pre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