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會否使中共亡國?——中國瘟疫與動亂考

 

類似沙士的瘟疫,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缺少,歷代都有。但實在影響有多大? 會否造成皇朝傾覆? 這個問題,在 2020年的春季忽然又冒了出來。

最早有系統記載分析的,也許算是借黃帝之名而編輯春秋戰國驗方的《黃帝內經》吧,而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才算是有名有姓,詳論季節性疫症的著作。而魏晉又有比較明確的文字,提到一場疫症可以死多少人。參考《曹丕,與吳質書》,提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建安二十二年,有記載瘟疫流行,建安七子,全部都是高門仕族,幾乎一次死光。而曹家是王族,尚且「親故多離其災」。可見當年的疫疾,殺傷力絕對不弱。而張仲景自己在《傷寒論》自序就這樣說明: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原來張仲景之所以專注分析「傷寒」,正正就是這種季節性疫症殺了他的宗族大部份人,十年不到,二百多人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而當中死於傷寒的,是十居其七。而張氏家族,是高端人口啊,也精通醫藥,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景況如何,又可能比這個更糟糕。

如此看來,今時今日所謂致命肺炎,應該比不上古代的殺傷力了。

不過這種殺傷力,最初又似乎和皇朝命運關係不大。也許因為中國自古就有一種「天命」信仰,要是皇帝「有道」而天下太平,自然也會少瘟疫。而每當「天下無道」戰亂四起,才會有瘟疫出現。這個唯心的因果次順,似乎是倒過來的。也不奇怪,因為中國古代,人均壽命本來都不太長,三四十歲左右吧,能活到七十歲的,算是「古來稀」了。「韭菜」這東西,也許是最好的寫照。既然本來就是粗生粗養,反正人多。人要是死多了,只要有足夠人口存活下來,過一陣子,也又好像問題不大。

至隋唐時期,都有記載大型瘟疫。不過都只是遍及部份地區。例如山東、河南等等,當時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反而宋朝的記載不多,只是與蒙古交戰時期才多記載。元朝比較大型的疫症,反而是黑死病。

古怪的是明朝。光是崇禎一朝,十年之內,竟然有記載大型疫症八起,由山西向東橫掃,北京城也受災嚴重。也有說法是西闖霸王之所以由西起兵向東挺進拿下北京,沿途如摧枯拉朽,正是由於有瘟疫開路。至此才有正式說法是傳染病足以覆滅皇朝。

明末名醫吳又可著《瘟疫論》,正值此時在災區行醫。他所論述的症狀,正正就和沙士差不多。此時他才提出:守古法不合新病。而據瘟疫論的分析:病由口鼻而入(呼吸道感染),雖無 「病毒」的稱謂,但實際就指出病毒性感染的具體徴狀。他稱之為「戾氣」。

到了清代,又是回復到大約五至十年一場區域性瘟疫的節奏。直至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死人的數字才見得嚇人。例如同治二年初(1863年),上海發生疫症,死亡人數超過二萬! 連帶傳播到江蘇省其他地方,到大約六七月後才渡過高峰期。

有沒有留意,這個比較準確的時間記錄,正好和沙士的周期差不多!

而其後滿清皇朝受困擾較多的是鼠疫。香港開埠後,也是以鼠疫為主要傳染病。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死亡二千多人,三分之一人口逃難。幸好香港有英國先進醫藥專家坐鎮,很快就發展出一套現代化的防疫制度。香港和中國的「瘟疫歷史」才告一刀兩斷。直到,well,香港重新成為中國之後囉。

可見,各種大型疫症,對於古老而人口龐大的中華帝國而言,其實都不會發生覆滅性的影響; 反正人多命賤。不過由瘟疫而造成的管理麻煩,反而更有效解釋帝國的逐步解體,正是由瘟疫造成的各地優先自保心態,以致中央無力調動各地共同回應各種內憂外患。尤其在中央集權,威權控制的社會環境之下,一旦帝國中央的管治能力出現失效,帝國出現崩潰式解體,也又似乎相當合情合理了。

 

作者:蕭少滔

蕭少滔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本科生校友會會長、 (前)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辯論學會首席顧問、香港中文大學辯論隊校友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國際商業/法律) HEC School of Management Paris, (Financial Engineer, Geopolitics) 恒生商學書院 香港華仁書院

閱讀後覺得好,請多多讚好及分享~:)

其他熱門文章

歡迎讚好我們的facebook page,免費資訊源源送上。

文章資訊

ID: 203246
Date: 2020-01-30 00:07:35
Generated at: 2023-06-07 20:59:01
Permalink: https://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20/01/30/203246/武漢肺炎會否使中共亡國?-中國瘟疫與動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