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十一年,呢年係漢朝建立嘅第6年,亦都係南越武帝趙佗離開中原嘅第18年[1]。呢一年,佢收到一個消息,話漢朝派咗個叫陸賈嘅人,要嚟番禺見自己。可能係因為離開中原太耐,或者係想畀個下馬威陸賈,當佢正式接見漢使嘅時候,趙佗紮起一個椎髻[2],棟高隻腳坐喺度見佢。[3]
見到趙佗咁嘅表現,漢使陸賈當場劈頭第一句就話「你係中國人嚟架」,而且仲提埋人老豆老母,仲警告佢放棄文明與天子為敵,好快大難臨頭。[4]到底係咩搞到呢位長期喺漢高祖左右嘅金牌辯士要口出惡言呢?筆者愚見,可能陸賈係見到趙佗曬蕉先咁燥。[5]
首先,我哋要了解下秦漢時嘅人係點坐嘅先。今日我哋會坐喺櫈上面,其實係胡人帶嚟嘅文化嚟,早期華人嘅正式坐姿,就係今日日本人嘅「正坐」,係坐喺地上面嘅,而呢種坐法,冇練過嘅話我真係寧願唔坐。
櫈最初傳入時,稱為胡床。胡床喺漢代已經有,但並冇普及,漢魏以後,五胡亂華,胡人統治中原嘅時候,即使佢哋大部份都心慕華化,但係會坐到腳痺嘅坐姿佢哋可以話係敬謝不敏,胡床好快就喺隋唐大幅普及,不過似乎當時嘅人就搵咗日本人一個大笨,教咗佢哋正坐。
由 Anonymous artists of the Eastern Han period, late 2nd to early 3rd century AD – News.sina.com.cn
Zzldcn.cn, Nat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roject, Zhengzhou Branch
Bbs.photofans.cn
Synotrip.com, Henan Province
Tripadvisor.com, 公有領域, 連結
圖一: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出土壁畫顯示,漢代宴會上客人嘅坐姿
離咗少少題添,其實呢度都產生一個問題,今日我哋叫人坐地下,盤膝坐又好、伸直雙腳坐又好、棟高隻腳坐都好,都可以話係相當直觀嘅坐法,點解古人偏偏要正坐呢?咁就同當時嘅服裝有關喇。
喺明代或以前,華人嘅正式服裝都係闊袍大袖嘅,用今日嘅眼光嚟睇,即係人人都係著住條長裙咁。咁同著裙唔同嘅係,古人喺入面仲會著底衫褲,而條底褲亦唔係孖煙囪或者三角褲,而係一條長褲嚟(不過窮人因為冇咁長嘅袍著,反而會有條類似三角褲嘅犢鼻褌)。
去到呢度都仲未係問題嚟,棟高隻腳坐咪棟高囉,頂多都係粗魯啲啫,點解一定要正坐呢?又關趙佗條巨龍咩事呢?
圖二:南朝時描繪竹林七賢嘅壁畫,當中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都係棟高隻腳嘅「箕踞而坐」,劉伶仲露出條白雪雪嘅小腿添
其實,個問題就係,自有史以嚟到漢朝初年嘅褲,並唔係我哋今日見到嘅褲。對比起後世嘅褲,當時嘅褲(漢代未有褲字,稱為袴)少咗一個重要部份:褲浪。點解當時嘅袴冇褲浪已經不可考,有啲講法就係話最初連褲都冇,後嚟為咗禦寒(遮下膝頭咁)先有人著褲,所以其實又叫脛衣;筆者就認為,可能係因為古人見已經有件長袍著喺出面,為咗方便去廁所,所以一開始發明袴時就冇諗過要有褲浪,遮到膝頭就夠。[6]至於褲浪係幾時先有?大概係越嚟越多人騎馬,條袴冇浪分分鐘壓爆春袋,所以就參考窮人嘅犢鼻褌,幫啲袴加返個褲浪,但呢件事就未必係喺漢初就普及囉,就算民間普及,要影響正裝都仲要啲時間。[7]至於犢鼻褌係點嘅呢?大概就係日本嘅兜襠布咁,而日文入面,兜襠布又真係寫成褌。
圖三:20世紀初著褌嘅日本漁民,佢哋嘅褌類似漢代平民著嘅犢鼻褌
所以,我哋返到趙佗接見陸賈嘅場景。趙佗佢著住條冇褲浪嘅袴,棟高隻腳嚟坐咁見陸賈,趙佗作為主人,殿上佢嘅坐席本身就可能高一級,而陸賈作為漢使,亦已經正坐喺堂下。[8]加埋當時佢哋所在嘅番禺城[9]天氣非常炎熱,長期喺南越居住嘅趙佗亦可能著得少布過喺中原時,下體若隱若現咁。
咁陸賈喺堂下行完禮之後,抬頭一望就係趙佗嘅南越巨龍,於是就借題發揮,話佢係中國人嚟,對漢天子嘅使者曬蕉即係唔妥漢朝啫,就係咁陸賈就成功咁大到趙佗,趙佗當場坐返好之餘,亦聽佢話接受漢朝賜予嘅南越王印綬,埋下幾十年之後漢朝吞併南越嘅伏筆。[10][11]
[1]《史記·南越列傳》入面話「與越雜處十三歲」,睇文理應該係指啲「徙民」與越雜處,《史記集解》入面徐廣幫大家計咗條數,話其實秦統一至秦二世元年係13年,而統一之後8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先兼併越地。徐廣係以最終平定越地作為與越雜處嘅起點,如果照佢嘅計法,直至陸賈南下為上,趙佗應該係與越雜處咗至少18年。
[2]《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原文為「魋結」,後嚟《漢書》鈔錄呢一部份放喺〈酈陸朱劉叔孫傳〉入面,而喺漢朝末年嘅服虔就注解話呢種髮形係當時士兵所紮嘅椎頭髻。《史記》喺呢度本身係想表達趙佗面對漢使態度無禮,估計呢種髻喺當時並唔係君王應該喺正式場合紮嘅髻。
[3]《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原文為「箕倨」,同樣係後嚟《漢書》鈔錄咗呢一部份,而注《漢書》嘅顏師古又詳細解釋咗:「伸其兩脚而坐」。
[4]《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原文為:「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5]當然啦,作為金牌辯士點會真係扯火呢?其實就係借趙佗曬蕉嚟打開話題啫。事實上陸賈嘅任務係為漢朝同南越建立良好嘅外交關係,因為啱啱建立嘅漢朝真係冇能力對付南越。
[6]事實上係點真係冇人知,因為甲骨文個象形嘅「坐」字就係一個人正坐嘅樣,商代文物之中亦都發現過正坐嘅玉人。到底佢哋係冇褲著先咁坐?定係條褲冇浪先咁坐?不過無論如何,唔正坐會曬蕉係一定嘅。
[7]另一種可能性係,褲浪呢個諗法喺漢朝建立之前100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就已經傳入咗軍隊,之後因為漢朝建立騎兵部隊嚟打匈奴,所以進一步喺中原普及。
[8]古代唔好話接見來使,接見自己嘅超低級臣子時,大家都係坐嘅,唔會話上位者有得坐而下位者要企晒喺度。
[9]1990年代中期,廣州市中心嘅兒童公園地底發現一座地下花園,經考古研究發現就係南越國嘅御苑嚟,然後亦發現附近嘅街區地底估計埋住咗成座南越國都,仲順便發現埋五代時期第二南越國(即係南漢,立國之初國號為越,後嚟先改成漢)嘅宮殿地板。不過因為附近地面其實都有好多民國古蹟、政府部門、民居、商業街,所以亦都冇再掘落去,而掘咗出嚟嘅部份就設立咗南越王宮博物館。
[10]另外,其實趙佗對陸賈都係有一定好感嘅,因為佢自己都話喺南越冇咩人可以傾到偈,雖然有大量秦兵陪佢嚟到南方,但好似陸賈咁有料嘅人真係冇。
[11]後嚟,南越文王在位時漢朝就不時請佢去中原,南越文王推無可推,就送咗太子嬰齊去長安充宿衞;後嚟太子嬰齊成為南越明王,以喺長安生嘅細仔趙興為太子,引嚟越人不滿,明王一死就引爆內亂,越人殺死趙興,改立明王同越女所生嘅大仔趙建德為王,但就因而同漢朝關係決裂,漢朝亦已經有能力發兵南下,導致南越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