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電影,上次的影評已是去年十月上畫的《小丑》 。每次放假都累得不想動,結果拖至快落畫就「臨急臨忙」的迫自己出門看戲。
整體感覺似音樂特輯或攝影集的風格;沒有傳統的枝節,倒像是幾個故事連繫起來。兩位「男角」平分秋色,沒有互相「搶戲」。演員透過「沉默」或臉部微妙的表情交代劇情。譬如:遇「阿海」前,「阿柏」駕駛的士時是「目無表情」的樣子。但遇到「海」後,同樣的駕駛畫面「柏」則變得「眉開眼笑」生活添了朝氣。後來「柏」嫁女辦囍宴,送賓客離開時,倆人的「互動」落入「柏妻」眼底。從她的眼神,觀眾已知道她看出「端倪」。然而「海」跟「柏妻」握手時,對答也顯得很尷尬(該如何恭賀)。那裡沒有他的身份與位置;遇到「柏」不同的親友,「柏」都會給不同的身份予「海」(舊同事或某某)。囍宴中,親屬的合照只有「柏和家人」並沒有他的位置。只能說配服他「踩場」的勇氣,畢竟「情景傷人」搞不好會哭得「一塌糊塗」。
電影尾段,「海」的兒子「聽」到「海」的房間傳出關於同志的報導。兒子在門外忐忑,猶疑了一下還是不敢問只說不要吵到孫女睡覺。相比起來「柏」較幸運,他沒有宗教枷鎖家庭上也如意。反觀「海」須要獨力湊大兒子之餘,又生活於「耶撚」兒子家庭的氛圍。話題總是圍繞著宗教;返教會、去參觀「方舟」或者相關的活動。而,兒子的「躁底」源於「知但不敢問」怕「戳破那層紗」加上宗教枷鎖,以致跟父親相處時總是煩躁不安。
有好幾幕的特寫鏡頭都令人難以忘懷;囍宴拍照期間,「柏妻」感觸落淚,「柏」捉緊她的手「十指緊扣」來安撫她的情緒。在桑拿的房間內,「海」從背後緊抱著「柏」。「海」送十字架頸鏈予「柏」,希望保佑及引領他再找到「海」,「柏」拒絕收下。最後,他還是「無法忘懷」走到教堂。
結局就似「明信片」一樣,定格在某些鏡頭或畫面中;寂靜空蕩的教堂、地上的一片黃色落葉、兩人曾經望著大海座過的石櫈、他倆用過的房間、箍在手的號碼牌…….。「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就如他倆的「情意」只能停留於在那刻的時空裡。或許,如歌詞般「能再會唯有於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