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如果一件事物存在,一定有原因。我想,電視台的收視率都是其中一項,道理很簡單,如果電視台收視率完全沒有人參考,那麼這個收視率亦不會存在。
社會上有聲音認為電視台收視率已經不合時宜,我認為站在任何個人角度雖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以觀察傳媒生態的角度,乃至審視社會風氣等,都不可忽略這個被人認為「落伍」的數字。
現行香港各大電視台的收視率,自2018年起由三間免費電視,即TVB、ViuTV、奇妙電視,及十一間廣告商會共同委託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進行研究,用戶涵蓋1000個家庭,約2700名觀眾。
值得留意的是,CSM 統計的時候,並不只是以前只以器材監察用戶「看電視」的習慣,而更會利用特製的路由器,監察該用戶一切能觀看電視節目的活動,包括個人電腦、手機、遊戲機等等可以播放節目的器材,將傳統播放方式及網上瀏覽的不同使用習慣整合起來,得出的數字不能再以「只有數百部電視機」作結。
調研小部份人,然後代表大部份人,這就是統計學。學理上完美的統計就是將調研的人數增至群組的百分之一百,但現實上這樣的統計並不能執行,就算勉強執行都難以分析。美國的電視台收視率,以4萬家庭代表1.2億家庭來計算,故此以1000個家庭代表700萬人,我們可以討論優劣檢討執行,然而全盤否定就不切實際。
數字是實在的,如何詮釋和利用數字,每個人有不同的角度,這是理所當然的。商業活動要透過廣告去吸引客戶,的確接觸客戶亦不一定要在電視台落廣告,然而電視台收視率,仍然是廣告商在電視台落廣告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類興趣的人集中在一起,然後彼此得到支持,是其中一樣人類有史以來都出現的生活型態,在每一個人都可以開直播的年代,電視台收視率,對不收看電視而且不需要做行銷的人,可以完全沒有參考價值,但如果自己不參考的數字就代表無用,就不免太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