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港鐵都有能力累積超過 250 日,無 8 分鐘或以上(包括不可抗力)延誤嘅成績,但社會嘅觀感仍然無大變,主要原因在於事故期間嘅溝通
早期九廣鐵路過渡至「8 分鐘機制」嘅同時,未有教育市民大眾鐵路一直以嚟嘅表現基綫為何,是過去傳訊策略要檢討嘅地方;
不過近年嘅種種例子,尤其喺 2019 年,車站遭持續滋擾,但警方未能及時到場維持秩序,因而要申請禁制希望杜絕不雅、暴力等情況時,港鐵卻未能有效對外解釋因由,反而還招致示威人士報復式破壞逾億元、無法隨時採購嘅鐵路資產,就係今日失誤嘅最好例證
觀乎倫敦、東京、巴黎、柏林、洛桑、紐約等世界一流的大城市,都有專屬嘅乘客資訊發佈席位,專門照顧在數碼媒體上的事故互動,包括即時與乘客對答,以及線下(offline)的廣播、電子螢幕的工作
人地唔會好似香港咁仍然停留喺 80 年代,要由車務人員兼任資訊嘅 工作,導致合併後當鐵路網絡長大咗、乘車方法又增加咗不少之後,車務人員卻因為工作量大增,而無暇排好究竟何時通知乘客、騰出時間錄製好現場廣播、操作資訊程式嘅順序,甚至出現重、輕鐵資訊不一,乘客轉車前後即遇上資訊混淆嘅慘況

Citymapper 應用程式綜合各種資訊後由電腦建議嘅車程組合
除咗受事故影響嘅乘客無法得到應有嘅資訊,而大感困惑,香港比外國遲進入智慧出行年代,亦會令人產生不滿,但就投訴無門
現時唔同嘅科技產品,例如係 Google Maps、Moovit、Apple Maps、Citymapper 都可以按鐵路營運者提供嘅數據,讓未開始行程嘅用戶,一站式全自動睇到避開受阻路段嘅交通工具建議,順利完成點對點行程,唔會令本來有得揀嘅乘客無辜受阻,繼而增加車站、車廂嘅人流壓力
本來喺 2007 年兩鐵合併後,鐵路每日嘅乘客量由 320 萬人次增加至約 540 (疫情前數字),代表有近一半嘅乘客實際上係新加入嘅顧客,如果有合時嘅溝通策略,相信今日社會看待鐵路服務嘅態度,亦唔會落後於其他先進城市太多

《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截圖
更因為咁樣,長此令社會誤會港鐵有心隱瞞事故,而出現網民將雞毛蒜皮嘅唔暢順,都要以獵奇方法渲染嘅現象,部分甚至演變成傳播失實訊息(misinformation),只係有害無益
即使港鐵推出新政策,改革網上(online)網下(offline)嘅車務事故資訊,讓現場廣播與不同媒介及開放數據的資訊量一致,喺目前「受污染」嘅網絡生態中,要嘗試滿足香港乘客要求,將會係嚴竣嘅挑戰
記得喺文章開首我地話比較嘅數字,係以列車偏離表定時間 10 分鐘駛往下一站為一次延誤嗎 ? 定呢個揀選條件嘅原因,係東京、倫敦多間鐵路營運者,都會喺受阻第 10 分鐘,方開始通知乘客有事故發生
香港喺列車停頓嘅兩分鐘開始,就有初步中央廣播通知事故現場嘅乘客,實際上又勝一籌,或者有一日香港人嘅視野可以重新拓闊,了解吓自己身為亞洲國際城市,同人地嘅分別喺邊,睇事物時擺低有色眼鏡,咁樣公共機構都會容易啲推動改革
唔信嘅可以問吓身邊移咗民嘅親朋好友,佢地嘅鐵路會唔會一年 365 日都服務,唔駛星期六、日先集中維修 ? 佢地嘅鐵路駛唔駛納稅人資助 ? 佢地嘅車程受阻次數有無比香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