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h與John拍拖1年,結婚4年。如今孩子都已經3歲了,由於是雙職家庭,中產收入,自孩子出生前已僱來工人姐姐,婚後又幸運地抽中白表,一家四口住在500來呎的房子裡,日子尚算過得去。
但Beth總覺得這個家缺少了些甚麼。
當初Beth說要結婚時,很多人都跟她說太快下決定了,畢竟才認識不久就走在一起,走在一起不久就說要共偕連理,真的夠了解他嗎?面對這些疑問,Beth總是聳聳肩,為這個決定辯解。
「他和我志趣相投。我們有聊不完的話題。」
「他很溫柔。」
「他說他很喜歡小孩,我好想為我們的家添一個孩子。」
「我年紀也不少了。」
可能連Beth自己也沒注意到,她所說的理由林林總總,就是沒有一個理由是關於「愛」。
Beth自幼父母離異,又各自再婚,再各自與後來的另一半生小孩。不難想像,未成年的Beth只能在兩個家庭之間周旋著,同時又被邊緣化。原生父母忙著照顧弟妹,根本無暇關心Beth。而叔叔和姨姨則對自己異常地客氣,客氣得感受不到一絲溫度,反正這個家有沒有她也無人在意就是。Beth很羨慕弟妹能有雙親關愛,領悟到完整家庭才是一切幸福的來源。於是Beth發奮讀書,畢業後便搬出去獨居以免礙著別人天倫之樂了。
獨居畢竟是孤單的,後來她在交友app遇上了John,一堆的喧寒問暖讓她心動,自自然然就走在一起了。她對John說,覺得畢竟要有人才能成家。溫暖的家可以由自己締造,有了之前童年的經驗,她知道孩子需要甚麼,她很希望生兒育女,去彌補兒時的遺憾。John說他也是時候邁向人生的下一頁了,二人一拍即合,簡單簽了紙,就成了婚,省下的錢正好夠付居屋的首期,Beth又如願懷孕了,一切看似是如此的美好。
婚後,John對Beth的體貼慢慢消怠得所剩無幾。當初所謂的志趣相投,其實都是投其所好而已。他根本不懂音樂,也不喜歡閱讀,性格一點也不溫柔。生下兒子後,Beth發覺John其實壓根兒一點也不喜歡小孩,甚至稱得上是討厭小孩。John基本上不會照顧兒子,也甚少跟兒子說話。每次下班回家,John就回房間打機。日常中John總是嫌兒子礙事擋路,一次又一次把兒子往旁邊推。如果兒子哭了,John甚至會大動肝火。長此下去,兒子也就不再親近父親了,甚至很懼怕他。
Beth曾經有跟John好好討論過育兒的問題。John說他上班已經很忙,下班只想休息,育兒本來就是媽媽的專長,家裡又有工人姐姐用不著他。
曾經因為Beth想再追究下去,結果John一個箭步衝去兒子面前,以喝叱般的語調去跟兒子說故事,兒子被嚇得瑟瑟發抖。John更生氣了,使勁地拍起桌子來,又扯兒子的耳朵。Beth連忙上前阻止。
「你睇到啦?佢根本唔聽我講嘢!點解係要逼我?」
Beth看著John通紅的眼睛,她很想說其實自己都要上班,她很想說其實大家收入相若為家庭經濟的付出也相若,她很想說其實沒有女人天生就會教養小孩。為何一定要把教養的責任完全放在她身上?
但她還是把說話咽回去了。如果說穿了,天知道他們的婚姻能否維持下去。明明已經小心翼翼去經營婚姻了,忍一忍吧。兒子需要爸爸,需要一個圓滿的家。
然而John可能是怕回家會被Beth囉嗦,開始愈來愈晚回家。這樣一來,也沒有機會吵架了。Beth已經習慣了天天等John回家等至夜深,然後聽他推說他很累要趕著洗澡睡覺,然後連一句說話都攀談不上。
有次造冬,難得全家到奶奶家作客吃飯,同桌的姑仔抱怨又要交稅負擔很重,誰料John在兩杯酒下肚後居然語出驚人。
「學我是旦搵個人結婚生返個仔,咪唔使點交稅囉,抽居屋都易啲啦。」John呵呵笑的說,「過幾年賣左佢,又換過間,發達靠呢鋪呀。」
全桌頓然鴉雀無聲。
「奶奶,我幫你𢳂碗湯。」Beth苦笑著走進廚房。她和兒子,對John來說總算是有價值的。這樣也好,這個家庭會繼續圓滿下去的,兒子會繼續有爸爸。小時候沒有家人會等她回家,現在她可以盡情地做等人回家的那個了。無論如何,他都會回家的,他一定會回家的。想著想著,眼角不自覺淌下一滴淚。
「媽咪,你做咩喊呀?」兒子不知道甚麼時候走進來了。Beth連忙擦乾眼淚,擁兒子入懷裡。
「媽咪唔好喊,我鐘意媽咪開心。」兒子軟糯的小手撫著Beth的臉龐說。
「咁你鐘唔鐘意Daddy?」Beth撫著兒子的頭髮問道。
「唔鐘意。」兒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