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政治中立」呢?是不是有政見就不是中立?假使我不同意民建聯的提議,是不是就代表我支持人民力量?單純的個人表意,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動歸邊,你是藍,我不同意你,我就一定是黃。這是邏輯謬誤的「錯誤二分」,是種不正確的思考。
「有本事佢就衝入校長室,同校長攬住一齊死。」校長室就不是校內,我無法理解當中的邏輯﹔我只知道有「不要死在校內」想法的,都是典型香港人。
路上看到一位身穿校服,約十六七歲的男學生。他剪了個大斜蔭,左眼都快完全給遮住了。雙耳上的耳環,不誇張,大概就是文具店買來整理紙張的小鐵環那麼大。
做教育這行,近五六年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跨境學生與父母,有的是雙非,有的是香港人住在中國深圳,然後讓孩子來香港讀書。但不論是哪種跨境學生,他們對香港人的印象除了「很暴力」就是「香港人很死板」。
香港的家長心中有條公式﹕「入大學=搵到工 」。因此,大抵只要提升大學學額,香港家長對香港的教育就沒有甚麼怨言。他們不會理會孩子的天賦與興趣,學琴和信教也可成為入名校的手段﹔甚至大部份的家長都只會看學校的入大學率和名氣選校,孩子讀六年中學,可以對該校的校訓,甚至該校辦學團體的辦學理念一概不知。放孩子到國際學校不是為了開發他們自由的思維,而是想「英文唔好有香港口音」和「避開公開試」。
我關注這個情況,是由一位同事身上觀察到的。那是位很盡責的同事,總想盡方法把必考的詩詞文章都叫學生背個滾瓜爛熟。他稱職了,盡責了;但學生會背《出師表》,就除了會背《出師表》還得到了甚麼?我會思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