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手遊大都免費下載,相比起上世代的遊戲幾乎都必須先「課金」買遊戲,老玩家對這變化應該感受最深,因為這種變化令「打機入場門檻」與整個遊戲生態前後截然不同:以前由於玩家要先課金才有遊戲玩(即是買遊戲),玩家會去翻閱一些遊戲報導或與機迷朋友討論一番,了解遊戲的可玩性及性價比後才決定是否購買,可謂「做足功課」;但現在因為手遊「免費」下載,帶給玩家一種「零成本」遊玩的錯覺,讓玩家放下戒心,輕易入局
上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聽到鄰座的女士安慰電話中朋友: 「香港地詐騙好平常啫,你畀人呃咗幾千蚊咪算少,咪當攞個經驗囉!人生更精彩!」雖然事情看似與己毫無關係,但其實每天都有類此詐騙的事件在身邊發生。根據2019年政府統計數字1,已立案的詐騙案為8,200宗,即平均每日有22宗,總損失金額有25億,平均每人損失3萬元。
近日香港某大型集團推出獎賞計劃,廣告鋪天蓋地。集團旗下商店都換上藍色主色,在店中播放著配上舊曲新詞,耳熟能詳的洗腦歌。標榜能夠在消費同時賺盡獎賞,讓一分一毫花得更有價值。深入了解一下,要消費過千元,才得到一個葡撻,你覺得值得嗎?
早於12 世紀及更遠的古代,慈善文化多與社會問題及信仰一併出現。例如中國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印度教提倡慈善為奉行的義務;古希臘人相信慈善是民主的基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經文往往呼籲信徒照顧有需要的人。
商業廣告利用不同的媒介製造出我們的「需要」後,我們很容易會非理性地去滿足這個本來不是自己需要的「需要」。這個現象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底下十分常見,不是我們沒有自制能力,而是大眾媒體利用其巨大的影響力告訴我們生活應追尋的是什麼,導致我們容易迷失方向。
今天,全球面對來勢兇兇的「新冠肺炎」挑戰,各國歇盡所能去拯救萬民生命的同時,仍要為疫症帶出的連鎖問題而煩惱,持續的經濟衰退連帶打擊各行各業,相信在未來幾個月本港失業率亦會因店鋪結業或裁員而持續上升。當然,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相信太部份香港人都會面對各式各樣的精神困擾與壓力。
入職多月,傳單派過,COLDCALL試過,肺又被照過,內心開始焦躁,開始質疑今個月買不了近期大熱的手袋。萬念俱灰之際,你瞥見了一身影,隨即跋足上前,嘗試打開話題,拉近雙方距離,期待對方回應。定眼一看,對方樣子平凡,說話方式有點奇特,但你心中一句:”Who cares~ Nothing is impossible” 。你深信凡事都有可能,於是你下定決心,繼續發揮談笑風生的本領。你盡量表現得誠懇,努力地為對方日後的人生安排提供意見。左一句「兄弟」,右一句「幫幫手,打份工」,對方霎時被感動,協助你填寫問卷。於是你領著他到一個狹窄的後街,在對方不情願或不知情的情況下,他最終進入了一個「惡」的口袋。你亦放下心頭,因為今個月達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