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有一個飯商,想做生意,於是就找了一家小學。小學知道飯商想「開新file」,要做portfoilo,於是提出各式各樣要求,又要營養均衡又要好食,最過份的,是他們要求老師的飯盒是送的。副校長天天點菜,要師傅特別炒一個「紫羅牛肉炒飯」給他。好了,到第二年,飯商知道做不下去。把學校交給他的錢,捲鋪走人,宣佈破產。他知道學校不敢爆出事情,因為飯商會把所有事情都一五一十爆出來。
關於飯盒的事件,仍然有大量家長給我簡訊,我只可以說,我不小心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當然,有人指斥我,說這樣子的事情,會阻止「派飯」的人,以後寧願把飯盒變垃圾,都不會在颱風天派飯。這種人,又是出了問題的:飯商寧願把剩下的飯變垃圾都不給你們試食,你就知平日給小孩吃的就是垃圾。
香港人的問題,是由營養午餐這件事開始。不好吃的東西,直接說不好吃,就會被教訓。而老師有無上權威,沒有品味的老師迫令沒有品味的學生學會「將貨就價」,學會「向下比較」,學會站在「道德高地」(要跟非洲小朋友比較,他們沒有飯食很可憐,你有酸菜臭飯食已很幸福)。
香港人的性格是什麼?是跟紅頂白,西瓜靠大邊。不好的事情,多說幾次說好;好的事情,多說幾次變壞,他們就會跟著走。要不然,什麼榴連自助餐,什麼車仔麵變香港美食,甚至是反服務的惡質態度變成香港特色這種「文章」故事,怎會有那麼多人支持?說到底,香港人就是愛聽好話。有人得獎,支持一下便好。過程是否公義?得獎者是不是用「正當」的手段才去到賽線?這些事情,傳媒不踢爆,大家就會很安然的去看這些「得獎感動劇」,運動員回來再做幾個訪問,大家看了,廣傳了,之後就會回到日常生活。
有人說要規管街頭表演。那誰有資格去管?去管的人,有沒有政治審查成份?在香港,有誰有資格有能力是他出聲說這個藝人有潛質,我就讓他去表演?有誰有這樣子的光環,有資格一槌定音,而可以令所有人都絕口噤聲,說他是一個公道的人,做的裁決一定有藝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