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R Service Update
MTR Service Update
MTR Service Update
數碼媒體平台上影子的鐵路公司溝通渠道, 專注於乘客資訊的工作,目的為示範公共事業之應有水準,服務範圍 ➡️ metroride.hk/ServiceScope

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日漸不和,柏林由原先照克里米亞會議安排,分成英、美、法、蘇佔領區,漸漸演變成東、西兩個城市。由共產政權控制的東柏林,為防市民投奔自由,流失人口,便於 1961 年豎立柏林圍牆。將一個城市分治,聽上去感覺上與玩電玩,隨意「劃地稱皇」一樣,但很多實務問題始終要解決。例如柏林的近郊火車(S-Bahn)就由東德接手,西德就主要負責營運當時有近 60 年歷史的地鐵(U-Bahn)。

連日的公眾活動中,港鐵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 9 月 28 日下午,當主要道路失效後,鐵路乃有效的交通工具:)為保持列車運作暢順,各位乘客可留意下列的設備,會否被他人亂動,否則就應當立刻通知職員

每逢故障,都有乘客在我們的FBPage上抱怨列車不只開開停停,甚至每個車站均等候良久(一般稱是 8 – 10 分鐘),為何我們只發佈「稍有阻延」或者最多只屬「顯著受阻」的事故,甚至有乘客不清楚我們的角色,誤會我們會要為港鐵隱瞞事故的嚴重程度 … 我們每次都要花費唇舌去解釋人的觀感,與實際情況必然有差異,不過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上星期三早上發生了 「未雪」慘劇 後,我們更是遭動保人士的「關顧」,連日送來幾千個留言,實在應接不瑕,結果我們只好於緊接的星期六宣佈暫時休息,疲憊過後重新上路。其實,「未雪」慘劇並非陌生,2013 年曾有小貓不知何故在葵芳站路軌停留多日,險些遭路軌工程灼熟,我們曾試用港鐵內部渠道,令貓貓獲救,事後也表達了對動物闖入路軌處理手法的憂累,故這次再撰文時,標題故意呼應去年的文章。

每逢 7.1 大遊行,我地都派出同事到現場監察人流、車站出口狀況,尤其呢兩年都有雨落,今年佔中街站更喺灣仔站 A4 出口外,人流一受阻塞,好容易會倒灌番入車站,令大堂不勝負荷。其中一位同事,打算過銅鑼灣站接替另一個要去食飯的同事,去完灣仔站洗手間嘅佢,最方便就梗係搭 Lift 落月台啦,否則又要繞過整個大堂 ~

黑潮海牆

黑潮海牆其實係一段鐵路嘅路基,於 1846 年通車,由被喻為英國 100 位偉人之一的工程師布萊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設計,為將火車從倫敦,開往 300 公里外的航海工業城市普利茅斯(Plymouth)而建,從雅士達(Exeter)開始連接大西部鐵路,即今天的大西部幹綫。

車廂並不擠逼

每平方米可站立 6 名乘客的標準,係當年負責設計、興建地鐵的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Mass Transit Railway Provisional Authority)而訂下的。英國的列車廠商,同樣以此標準為香港地鐵、九廣鐵路造車。結果,每個車廂容納了 312 個乘客後是為滿載,最高負載(Crush laden load)則為 450 人。而所謂「最高負載」,即 80 年代尾地鐵乘客互相推擠上車,令車門無法自動關上的情景。隨 90 年代中期起,商業區不再集中於上環至灣仔一帶,荃灣、港島、觀塘綫又分別在 96、97、98年更換訊號系統和購入少量新車廂,以及機場鐵路通車,即東涌綫將荃灣-美孚的乘客分流到經西隧過海,「最高負載」已不復見。

兩星期多前的 4 月 30 日,最後一部收取磁性車票嘅閘機完成改裝,標誌住呢款由地下鐵路通車、九廣鐵路電氣化,從倫敦地鐵引入香港,並已有 35 年的車飛,歷史終告落幕。智能車票最先由九個先導車站 – 牛頭角、大窩口、杏花邨、康城、奧運、欣澳、火炭、錦上路、車公廟站發售。自去年 11 月起,接近每星期都有車站改賣智能車票。原來,喺改賣嘅前一晚,準備工作已經正式開始。

保持通車

「年年加價.日日壞車」,再也不是夢。隨鐵路網絡擴展,港鐵「跪低」已成交通癱瘓的同義詞。越來越多乘客提出,兩鐵當年是最可靠的交通工具。然而,今日的港鐵服務卻每況越下,大家回望過去屬人之常情(正如《紅 Van》一戲中,代表香港人的主角,拼命也要回到九龍市區,尋找真正的世界)。翻查 2004 年的電視新聞片,地鐵曾於 4 星期內發生 8 次顯著事故;另一邊廂九鐵就因西鐵通車後磨合需時,故障次數同樣令人懊惱。

浮過繁華大地

呢一年,Shani 同 Perdy 兩位大過我地少少,同屬「80後」的兄妹成立左 FloatPlay Mui 專頁,並開始《浮過繁華大地》計劃,喺各個車站「飄浮」起來。妹妹 Perdy 直言係個普通打工仔,本身無讀過藝術,但覺香港人生活繁忙,尤其各位乘客每日都要匆忙趕車,所以就借「飄浮」動作,介紹並提醒我地忘記左、唔得閒留意,但靜靜存在於大家身邊嘅軼事。

今個新年,我地會同大家直擊一項於港鐵網絡的創舉!地鐵係每一個先進城市的交通命脈,我地港鐵嘅師父 - 年屆150歲,服務250個車站嘅 London Tube,係全球歷史最悠久嘅地下鐵路。而一直以來,都有人想挑戰喺最短時間內,坐晒全數250個車站,稱為 Tube Challenge。 第一屆 Tube Challenge 喺1959年舉行,規則很簡單,只要不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例如單車、私家車、滑板,而喺地鐵服務時間內,去到最多嘅車站就算係勝出。至今共有16次挑戰,能打入健力氏世界紀錄;而12月30日(星期一),就係我地香港繼倫敦、紐約後,第3個城市將呢項「競賽」申請列入健力氏紀錄大全。

再談港鐵開Mic

單向嘅廣播,點叫做溝 … 通呢請問 ?此外高高層平日坐開公司車,唔知平時地鐵發生事故果陣,中央廣播係沙聲又拆聲。而個節目叫「港鐵開咪」,令人期望係少爺占《口水多過浪花》果種 Style;點知一份講稿播足3日,悶過惠康電台,之後又小學 Miss 語速歎慢板叫人 Please mind the platform gap ………

「九龍塘排隊法」看似上落車係暢順左,不過最大的敗筆,是上車人流只可從右邊登車,車箱又無廣播,俾落車乘客預先企埋一邊就好位,於是撳著秒錶一睇,每班車停站嘅時間不跌反升,更甚係長長的隊伍時刻堵塞住通道。結果4日的測試當中,有3日站方都要間歇性關掉落月台的電梯,避免人流過多造成危險 …

SJSC是一張簡易版八達通,內藏一塊小晶片(圖右上),屬 Felica Lite 制式,由日本 Sony 生產,故此可變成128款,共20種模式的車票,每張的壽命至少有5年。在2014年推出的「都會優惠票」、讓傷健乘客以優惠價,直接從售票機購買頭等票,甚至是未來一些可能出現的產品,例如是「非繁忙時間月票」、多條行車綫限時回數優惠等,由於牽涉複雜的程式運算,並需要靈活配搭車費,故此都要智能卡先可以應付所需。

彩虹站的鬧鬼傳說

傳說喺34年前,地鐵將通車之時 …幾名英國工程師和本地的車務人員,在彩虹站登上第一列電動列車試車,往九龍灣的車程在人手駕駛下,理應只消4分鐘,但下一站職員良久未見有車,欲在無綫電聯絡車長,但系統又告失靈,只傳來「沙沙」聲。未幾,列車緩緩進站,但車上的人受驚過度面無血色,送院後不久又離奇死亡 ; 又傳說這條上行綫的管道錯通鬼門關,結果地鐵方面急急改道,原路變成彩虹2/3號月台(好似係)。

謎之港鐵側綫

之前的64、71、暑假期間各種活動,我地成日話預留左空車備用,到底啲空車會放喺邊嫁呢 ?原來,鐵路上有好多大家見得到,又可能係見左都唔覺,甚至好難見到的路軌,俾列車躲埋一角,但又唔算係行車綫的一部份。其實,佢地都稱為「側綫」,譯自英文「Sidings」一詞。在興建地鐵時,市區已有相當的發展,港島的地底空間更見細小,日後好難再建新的行車管道。所以在設計地鐵時,已吸收左倫敦百年的經驗,在預計需要開短途車,又或者是適合作臨時調頭的地方,先建好側綫,供日後使用。

頁 5 / 8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