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無意猜測電視台拍攝最終目的,也明白北韓人權議題無從閃避,值得國際社會關注。然而,北韓社會在90年代以降的確產生質變,客觀效果縱然不是「發展得幾好」,也算是「發展得好左」。 今天北韓的社會面貌比起從前多元、豐富,我們在認識北韓時,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批判框框,因為該國的代言人也不只有北韓政權或者脫北者,在兩極之中還有社會各階層人士。
到過北韓便會發現過往的貧窮、落後,民眾一片深灰色的刻板形象在今天某些城市已顯得不合時宜。在平壤,不少民眾衣著光鮮,甚至擁有智能手機,衣著也不限於黑、灰、深藍等色調,是多年官方默許、民間經營市場活動的結果。當然,這不等於北韓人民生活富足,相信享受經濟「成果」的仍是少數,而經濟發展的前路也不明朗。
平壤某少年宮內,北韓兒童發揮無窮小宇宙:有的面容扭曲在高歌;有的拿起毛筆揮灑自如;更有的整齊坐一排,捧起結他,手指齊上齊落,一臉正經,彈奏朝鮮民歌。及後的少年宮表演為是日高潮,台上小孩阿娜多姿,演出一場場的歌舞劇,亦有體操馬戲等表演,台下成百上千觀眾時而驚嘆、時而拍手鼓勵,促成了北韓對外營造的最美麗畫面。 然而,同行不少人感嘆,這些小孩真慘,被國家當成表演工具娛賓,表演時木無表情,十個有八個小孩都肯定是被逼!
自從上世紀60年代緬甸軍政府上台以來,該國發展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排於東南亞之末。 由2011年起緬甸進行改革,開闢了難得一見的新氣象;可惜政治、經濟矛盾依然嚴重,族群衝突久未解決,令該國站在十字路口,今後是福是禍仍是未知之數。 有趣的是,該國的民主化難題竟然與另一遠東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有可比性,值得各位思考。
新加坡一向是香港媒體的吹捧對象,常以獅城之優點反襯香港的不足,在不少港人眼中似乎星洲是個理想國,更是移民的首選。 然而,細心理解會發現即使新加坡與香港的 表面特徵相像,背後兩者卻在大家的對立面。真正了解新加坡有助大家務實比較兩地,而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電影《The Interview》未上映前已激起千重浪,期後更因黑客問題而一度宣佈停播,最後要美國總統奧巴馬開腔表示Sony犯下錯誤,才令該片以網上串流形式供觀眾購買或租借播放。連串事件令電影聲明大噪,客觀來說收到了很可觀的宣傳效果,更涉及真實世界的朝美外交角力,令電影彷彿置於平行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