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年前開始,我追蹤本港圍標謎團,發現圍標規模遠超想像,能形容為一個「政商黑圍標王國」。經查冊後,發現一個或多個相關的公司控制著整個網絡,他們互相串連並支配香港的主要屋苑,所涉及的除了業主立案法團、物業管理公司,另還有清潔公司、保安公司及工程公司等等,參與圍標的組織更包括公營機構、政黨以及地區組織,進行保安、清潔、維修「一站式」圍標。
我呢個moment真係好興奮,心情好難去平復,搭緊紅van都要打我嘅感受出嚟,所以各位,請體諒我嘅1999。唔知大家知唔知,M記粟米批係乜東東嚟,但係對我嚟講,係非常有親切感,係難以磨滅嘅童年記憶。記得喺我小學嗰陣,M記出左三款驚天地,泣鬼神嘅產品,一款係韓式烤餅,另一款係飯tastic,第三款一定係___批,當年佢出左芒果批,香芋批同粟米批,其中最迷倒我嘅,一定係粟米批。
上回熄電視,收視跌破30點,整個FB都在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有些人就意猶未盡,要發起第二次的熄電視夜,在台慶頒獎典禮再罷看一次,最後呢?一個「視帝黃子華」就已經盡收天下心,HKTV是甚麼來的?食得架?(我最少認為台慶表演比頒獎典禮的可觀性高一點,最少以娛樂方面而言,表演比頒獎禮多元一點吧。)頒獎禮的賽果合理,又是否代表這種媒體霸權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呢?
好奇、貪玩本就是人性,根本沒有優劣,只有程度之分。與其問誰貪玩,倒不如問誰不貪玩?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不貪玩才是不正常。更何況平日的生活是多麼的苦悶,多麼的緊張?有路姆西公仔在宿舍陪伴一下,偶爾玩弄一下,也不為過吧。
原來這政府的認受性已經相當低,梁振英並非民選,只由少數權貴選出,施政表現乏善可陳,民望只是不斷沉底。經過多日的觀察,今次發牌一事不但令原來的民主派支持者出來遊行,更多的是平日不理時政,首次上街的普通市民,可見今次事件的影響力應比過往的政治事件更為擴大。在民意調查的數字,我們亦能看到支持發牌予香港電視,不滿政府是次發牌決定的市民高達七成半,超高於過往泛民建制的「六四」得票分水嶺,可見不滿政府表現的市民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這股力量不能小覷。
還記得跟王維基和香港電視的員工見過幾次面。第一次,當時就跟朋友與幾名香港電視新聞部的員工見面,當時他們對發牌仍是充滿信心,還跟我們討論了許多有關香港時事節目的缺陷,外國的電視時事節目又是怎樣,時事節目可以創新…聽過一大輪,他們資料及衝勁十足,我真的是感受到他們的這份「想搞好一件事」的熱誠。相比一間hea做,一間亂做,我想這份熱誠就是不少藝員走出comfort zone,幫一間前途未卜的電視台當開荒牛的一大原因。那次是我第一次對香港媒體業抱有希望。後來雖然香港電視表示只會投放少量資源至時事節目,我都覺得這只是營商上的策略性退卻,並不是放棄原則,對它仍有很大信心。
去年的反國教運動未達高峰之時,教協曾就國教科議題舉行了一個研究會,當時不少出席老師都批評教協動作太慢,未有及時發動運動反對國教科,當時在席當中就有一位人物發言,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我們教協一直都有支持著反國教的運動,最起碼我們都曾借出場地讓學民思潮成員開會,你們這樣的批評對教協不公道…」這位人物,就是張文光。原來我對教協一直都沒太大反應,他們當時不論幫不幫忙,我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唯獨這番言論,令我開始對他有所反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對一個人的印象是一直累積的,這些「見聞」令我嚇了一嚇,終於見識了「大佬」的風度。找回這事,不是想翻舊帳,但這等答法實在是太過嚇人,我從不認為這是一個政治人物應有的風度。
我覺得現在愛國愛港陣營真的充滿怨氣,但不只憤青才不滿現況。自從有網絡的出現,加上社會愈來愈自由,經常有聚餐和衝擊,大家多了表達愛國愛港的途徑。我相對處於一個比較主動的角色,因為對國家,對香港就算有多少愛意也好,你一定要 be honest 的是,你在這個社會一定失去某些benefit,不是每樣事情你都覺得「唔gur」(很不爽)。有時打開報紙,見到有人好激烈地反對某些事,或者從早到晚呼喚淨心BB,我反而覺得:「嘩!使唔使呀?」
作為一個year 2 大學生,大學對我來說不是僅為一個讀書、上課、做「五件事」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自由讓我選擇校園生活方式的空間。到了大學這個自由的環境,學習方式應由自己選擇,生活豐儉則適隨專便,你可以選擇不斷reg course、sit堂的讀書生活,你又可以走堂chur外面,亦可以邊讀書邊做五件事,總之最後誰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U life,誰就是大學生涯的贏家。
最近牽涉到Facebook的政治議題,當然就是和平佔中與幫港出聲鬥like多,和平佔中目標是一萬人出來佔領中環,幫港出聲就說要喚起沉默大多數發聲,目標是連結十萬人反對佔中。前者說的是實質的社會行動,後者則可能是「我相信有十萬人______」般的「呃like」模式,兩者目標行動、參與者的付出成本完全不相對。這就猶如幼稚園學生與大學生鬥快完成一份幼稚園的數學試卷,根本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最後即使「大學生」勝出,都根本只是笑話一個,沒有認真深究之理。若幫港之聲不只是邀請十萬人表態反佔中,需是號召一萬人需要付出時間心力,以實際行動「保衛中環」的話,這才是公平的競賽。
我兒子CUSIS 開放就是想直接讓各位選課,報讀大家的必修和選修課程。我希望中大內外的各位學生,都能遵守文明選課的規則和秩序,任何人都不應以三字經或四字成語問候我的兒子,更不應問候我。星期一在我兒子開放期間,很多人在電腦前爭執,並涉嫌使用粗口問候我,警方重案組已根據法律,以公平、公正和不偏不倚的態度處理。相信今日選課時候,如果出現類似情況,不論違法人士的背景和政治立場,重案組亦會一如以往,不偏不倚地執法。
今日,應該好多中六的朋友很緊張,不知道有甚麼可以做,不知道可以準備甚麼。去年等待放榜的我,其實差不多,沒有太多準備,又不知道如果成績差除了哭之外,還有甚麼可以做。當然,最基本的準備也是會做的。在放榜取得成績前,我會合理地預計自己所得到的成績,以此為基礎,計劃上、中、下的三個聯招Band A選擇。上、中、下就分別代表成績比預期好、成績符合預期及成績比預期差三個情況。機會總是留給作充足準備的人,即使成績可能略比想像中遜色,但只要適當地運用排位策略,總是有機會跨過大學這個門檻的。
有人會將通識答題框架形容成「八股文」,甚至指文章中修辭欠奉,成語、形容詞完全派不上用場。小弟作文能力甚差,有時看到一些同齡朋友寫作猶如行雲流水,點石成金,文章一氣呵成,將事物描寫得維肖維妙,實在令小弟拜倒。但小弟在通識考試中,雖胸無點墨,但也盡量在回答中加點形容詞,最少在一些數據描述題中都會加點像「急升」、「下滑」等詞語,雖然看起來很像那些財經演員描述股票走勢般,但總叫有點形容詞點綴一下沉悶冗長的段落。
從前有個人叫阿華,因為他數口非常精,由於他經常將收入計成支出,故作窮中產一名。他出身中產之家,住在一個位於屯門半山88樓(實為40樓),樓面面積700平方尺(實用面積400多平方尺)的單位,酷愛喝咖啡和看電影。他自小就有長輩跟他說:「你記緊用功讀書,升到一間好中學,考好公開試,就升到好的大學,就容易找到工作賺錢,買房子養妻子生兒子,百年歸老時就可以安樂渡過最後的日子。」阿華倒是很聽話的,父母要他學法文就學法文,學音樂就學音樂,最後升上了一間直資中學,但他並不開心。
(編按:作者張秀賢在DSE通識取得5** 佳績)我需要再次重申,所謂「多角度思考」或「批判思考」並不是要求同學「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同學先從多個方面思索,從而有理有節地支持自己的立場。常有人說通識科是一科「吹水科目」,要求同學模稜兩可,裝作顧慮到各方面理據就能奪取高分。通識科,絕不是「犬儒訓練科」,我們希望同學能有足夠能力及理據支撐自己立場,而非有能力隱藏自己立場。條條大路通羅馬,即使是老師也好,筆者這些所謂考試制度贏家都好,所提的建議都未必適合各位同學全套採用。教育制度不是大量生產的工廠,而應是度身訂造的,希望各位同學能得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這個獨立思考過程,亦是通識科其中一項目標,切勿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