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日軍在1941年12月17日渡海於北角登陸,19日起就向港島中部山區進攻。當年港英守軍派遣了130名溫尼伯榴彈兵陣守畢拿山一帶。一行約二千五人,由加拿大遠道而來的援軍,於1941年11月抵達香港,準備應對愈來愈險峻的國際局勢。據香港政府資料,溫尼伯榴彈兵團在二戰伊始曾經進駐過非洲牙買加,後回到加拿大,之後再收到命令前往香港防守日軍入侵。兵團由新入伍士兵組成,缺乏充足訓練和裝備,面對趾高氣昂、在中國境內幾乎戰無不勝的日本軍隊,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聽過「田忌賽馬」故事的話,我就建議不要送就好。因為「一班馬對二班馬」,贏硬!女士一定比你熟化妝品,她是一班馬,男士很多時都只是二、三線,硬碰硬的話,無勝算可言。而且可能買了不合用的產品,又遭到埋怨投訴,金錢花了,但是沒有成效。
日本富士電視台與Netflix聯合炮製的真人騷節目:「Terrace_House:Aloha_State」 (中譯雙層公寓:夏威夷)。三對陌生男女,共住在一幢山邊豪華別墅。初看劇情簡介時,也以為會很無聊、很沉悶,類似「魚樂無窮」般的節目;看完了數集,竟會讓人覺得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熱淚盈眶。隨著劇情推進,觀眾與劇集內的角色,彷彿都成為了朋友,看著他們受傷、成長、戀愛、離開、尋找人生另一波目標時,也會感嘆時間不等人。劇集拍攝與現實時間只差3-4個月,透過Netflix,原來在地球上的另一端,有著各種各樣生活的可能性。
打開香港地圖,面對兵力過萬日本軍隊,防守香港幾近是個必敗任務。第一道防線是深圳河邊境、第二條防線則是著名的醉酒灣防線(防線依九龍群山及城門水塘而建,大約與現在的麥徑四至八段平行)、第三條就是維港(當時填海程度沒有現在那麼誇張)。假如三條防線都被突破,守軍就要與日軍在港島中部山峽(即聶高信山、灣仔峽、黃泥涌峽、渣甸山等地)浴血。當時英軍希望依靠這幾道天險,抵抗日軍最少數月,以盼新加坡英軍及中國大陸的同盟國部隊馳援,解救香港圍城。但如意算盤打不響,日軍只用了一天就攻克新界。開戰後四天,九龍全境陷落。港島頓時成為孤島,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港獨、民族自決、城邦建國、歸英這類的主張我先歸納為自決陣營。2016年前新東補選之前,大眾覺得這群人痴人說夢,是社會中的小眾。但當梁天崎與本民前團隊一舉攻下6萬6千票,大家才如夢初醒,驚覺這群人並非一個可忽略的質量,中大民調亦指17%受訪市民心認為自決前途是香港未來的唯一出路。2016年立法會選舉,自決陣營取得三個議席,三分天下局面逐漸成形。
寒戰系列題材新穎,導演相當聰明地利用了香港獨有的時空與及政制,於政府不同組織之間鋪墊故事,表面談政治明爭暗鬥,諜戰連場;底裡讚歎香港法制建全,並使用雅俗共賞的電影手法向世人表達即使香港回歸十九年,她仍是一個行使普通法的先進城市,並非一個簡單的中國沿海商業城市。
每年的元旦,是一眾愛好遠足和攝影的朋友不會錯過的節日。在香港境內能夠望東的高山、海灣、荒野,都會被眾遊人覆蓋,為的是迎接每年第一道晨曦。近年愈來愈多人愛往山上跑,我覺得也是好事,愈多的人喜歡我們居住的城市,懂得欣賞身邊難能可貴的綠色風光,也就是保護郊野公園的最有力武器,不過就緊記要把垃圾帶走,leave_nothing_but_footprint。
粉嶺火車站旁邊有一停車場,側邊有一條小小山徑——蝴蝶山徑,它就可以劍指蝴蝶山、和合石及大刀刃群山。從粉嶺火車站慢慢走,不消半小時就可以上到蝴蝶山的山頂。全程路徑皆鋪上水泥和樓梯,相當好走,沿路又有數個小亭可供大家休息,亭內放置了家具和呼拉圈,相信都是一眾晨運客逐件逐件拿上來。而在登山路程間,的確有不少年長的行山客在來來往往。
從青雲輕鐵站,經過屯門青年學院,越過了青山古剎,一步步的踏著石梯往六百多米高的青山之顛走去。登山遊人絡驛不絕,有老有少,即使路上豎立了前方路況難行的警告牌。不過行開山的人都知道,有警告牌意思就是前方有美景啦!
現時登紅花嶺可以由沙頭角的下擔水村起步,繞過村內小路,就能登上山徑。當地村民為我們指引路線,但從這兒上山要有準備,因為路況不佳,上山路段需要穿過密林,亦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行,有些地方路胚不明顯,只能靠前人留下的絲帶認清前路。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也本是生活,行在倫敦泰吾士河畔,歌者在毫無代價唱幸福的歌。這女生叫做Emily_Lee,她邊唱邊彈,歌與歌之間也介紹自己賣唱的經歷,既是歌手之餘,也是唱片騎師。「每個人也是獨特」,這也是她在街上唱歌的主因。沒有警察因為在街上賣藝而上前逮捕她,也沒有人因為她在遊客區賣唱而被投訴,街上行人要不聞歌起舞,要不隨著拍子搖擺身體,享受悠閒的午後就是這樣簡單。
邱吉爾戰時辦公室亦是在西敏寺旁邊,內裡的裝修佈局,自從1945年二戰正式結束後就再沒有改變過。在辦公室門旁邊有著石刻紀念碑,當中刻滿了202 個人名。他們都是在2002年10月於印尼峇里島炸彈恐怖襲擊中喪生的英國人。一個失憶的民族,注定是沒有未來,英倫街頭到處都是博物館、紀念碑、銅像、紀念館,就是要提醒國人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