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釗
黃銘釗
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節目管理(資訊科技)高級文憑畢業生。熱愛攝影和探討社會議題。

淺談三跑的禍害

相信大家都知道,機管局是透過私人集資的方式籌集1415億,計劃由行政會議拍板通過,當中繞過了立法會的審議。以下兩個比喻,可以扼要地反映支持和反對第三跑雙方的看法。第一個是從機管局的角度出發:一對情侶在蘊釀「發展」的階段,感情事自然要低調處理,否則太早曝光的話「見光死」的機率便會很高。即使要諮詢,也要找個可信任的「自己友」。所以有不少情侶在戀情初期也是發展「地下情」,到發展成熟的階段才再公佈。反對第三跑的立法會議員和市民,一是「電燈膽」,一是情敵。如果要成功發展,避開他們的打擾是無可厚非的。

娛樂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環,而收看免費電視更是其中一項香港市民最喜愛的娛樂活動。因此,電視節目的水平下降將直接影響市民的文化生活素質。在「一台獨大」的局面下,亞視缺乏資源製作具競爭力的節目,而無綫亦以節省成本和維持高收視率為大前提,大量製作橋段因循的劇集和鼓吹低級趣味的遊戲節目,令免費電視廣播充斥着低水平的電視節目,觀眾的選擇不多。

公民身份的含義

社會各界對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具爭議性的政策,表達了不同程度的不滿和憂慮。有人認為,這是公民參與的具體表現,但亦有人擔心持續下去會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暴力行為。就此,筆者將會探討「公民」的概念及其對政府的重要性,然後再用不同學派去作深層次的討論,從中希望為社會各持分者日後如何看待公民身份、公民社會以及公民抗命運動,帶來多些參考。

近年來,有關香港的新聞自由的爭論不斷。一方面,有言論指每況愈下。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在2011年,有54%市民認為香港傳媒進行自我審查,比起2002年的約3成多出超過二十個百分比。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在整體上,香港傳媒擔任「第四權」的角色仍然保持不變,某些議題報道篇幅較少只是傳媒市場化的結果。無論如何,新聞自由牽涉社會公義以至全球城市的議題,事關重大,引起筆者的關注。筆者將從法律層面、文化層面、各項數據統計及比較「第四權」與「第五權」的角度出發,探討香港新聞自由的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