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的確令任何人能輕易飾演通才,Google + Wikipedia = 大部分專門知識的入門變成任何人的基礎,可笑的是明明海量知識垂手可得,所謂大眾偏偏越發喜歡「相信」沒有內涵的偽知識和偽資訊。
「真相」除由勝利者編寫,在現代科技下,我們手所持的「真相」,更可由自身「改寫」。觀乎Facebook NewsFeed的過濾功能、到現時Instagram等更只需Follow你喜愛的資訊,一切一切也讓你不自覺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真相」(例如「黃絲」者總見「黃絲」資訊而「藍絲」者同樣如是)。
輪椅組取消左,之後仲用輪椅選手既相黎做廣告。呢啲根本擺到明係侮辱傷殘運動員,平時有好多野講既運動員KOL,點解唔出聲既呢?搵下 #metoo 女神出黎講兩句?再唔係跳高女神丫?果啲人去晒邊?點解唔講?
在香港,大氣電波的影響力仍是很大。大媒體出一條新聞,一鎚定音,事實是怎麼樣,就不重要。因為,媒體有製造以及改寫認知的能力。當現代人,把認知當成是「事實」;同時,在「真相沒有點擊率,真相就不重要」的時代,那地方的人根本不需要知道事實,他們只想知道「故事」的發展方向若何的時候,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所謂「假新聞」或是「剪裁過」的新聞,變得越來越普通。
過往都出現過由馬會自己臨場派人「頂場」,至少都會想個好的銜頭,例如是乜乜經理、乜乜主管等,近來已經門面功夫都懶做,直接稱他或她是「香港賽馬會代表」算數,不要問只要坐。難怪有人揶揄指他或她是「香港最有份量的臨時演員」或者指「投注站掃地阿姐都可以代表香港賽馬會」。
老土一點說,我做人到現在,最希望做到的事,都是mutually beneficial 的。即是你沒有著數,就得要看你是誰,有沒有交情。就像某新政團代表的那個立法會議員,三天兩夜在面書酸我潑糞,你的頭目人物一句歉也不來道,那我最大度的做法,就只是你們做什麼我都不作聲。直至現在,我已覺得自己對他們已很不錯。但當他們攻擊越來越烈,那我要反擊的時候,就不要問我為什麼。
藝人的功能已不是「宣傳大使」,而是沙包,是避彈衣的角色。只要找藝人出來做箭靶,嗜血成性的政治KOL,為點擊不擇手段的網媒老闆,都會把藝人的照片放大,然後大肆的說「藝人是幫兇」。到時一堆留言串就會說「藝人是偽人」,氣就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