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說過,在1967 的暴動之後,英國人寫過一份報告,叫Dickinson Report,這份報告,是香港暴徒大學的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寫他的論文時,經常援引的一份報告。當時,Dickinson report的說法是指,如何處理當時年輕人的民怨呢?
香港人開始對中國的情意結漸漸減退,過去三十年,六四開始不是一件事情或者事件,而慢慢變成歷史,在世的人開始少去理解,因為時間久遠,人們漸忘,更重要是對國家的認同感下降,有種「關我撚事」心態去看待六四,這不只是年輕一輩,甚至連當時目擊事情發生的一代,至少是四十歲以上有記憶的一群,也開始不覺得有關或者想去感受。而年輕一代就更加,對他們眼中這事情是歷史,不會上心
泛民對五大訴求,是沒有感覺的。因為他們覺得送中已完,特赦不是他們的職能,真雙普選出現沒有DQ本土派票不會給他們,他們早就在7月1日不會認真來跟你玩這場運動。所以,在沙田的群眾屌走林卓廷,是絕對正確的做法。
這些撐警的人,從不會離開他們安全的地方。他們只會看手機,看電視,喝著高貴的紅茶,吃著自家製的muffin,感受外面的溫度。他們大多有管理九十後的經驗,一天到晚相信「陰謀論」,覺得這些年輕人,都是有組織有訓練的,卻忘記了自己當管理層之時,叫那些九十後零零後準時上班上學,不忘記交功課也不可能。又何以可以令他們乖乖的在前線被打,吃胡椒?
網友笑今日係一年一度政治審查狀元的日子。這種說法的底蘊是放尖子一條生路,不要用政治眼鏡去睇他們讀書成就。這可是媒體常用的操作慣技,媒體工作者用來交數刷點擊率。社會共識尖子有才自有德,品德必要兼備。凡事有正反,總有人睇唔過眼,覺得不要擺尖子上台,所以就有這說法。
「你對佔中有咩意見」
「你覺得政府有咩問題」
「有冇參加遊行」
「林鄭、CY評語」
真係多不勝數,一定會以當年的政治議題,問下一班同學仔,美其名是看看現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外,但實際上就是要向一班年輕人開刀。
我知道,我的情緒,是沒有意義的。打仗的人,情緒不重要。
我知道,我當下只可以,面對問題。
我的做法,只是一種最入門的downward comparison。 換人話說,即是:「你看我說過一句『血債票償很嘔心』、『一分反送中,兩分應付、七分發展/撈選票』,連登就有人招呼我了。你說你們壓力很大?」
「健吾,你根本不知道大陸進步到什麼程度。你去銀行要等的嗎?我們在微信先排好隊,到的時候,有位子可以坐,不用排隊的。香港呢?除非你有錢到一個地步是personal banking 的。or else,你都是要等。你在深夜肚痛,會有人買藥給你嗎?有男朋友的話,就會有。但在微信,你可以隨便叫一個人深夜拿藥給你,這種服務,香港也沒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