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故事

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為高雄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同時亦帶動城市發展,去年高雄市人口已達二百七十多萬。由於石化業遍佈高雄各大小工業區,要輸送石化原材料至其他廠商,為了節省運輸費用,靠的,便是埋在地下的管線。這些地下管線貫穿高雄南北,長達數十公里,隨業界發展,不斷鋪設。而根據台灣《石油管理法》第三十一條 – 「石油煉製業或輸入業,於必要時,得使用河川、溝渠、海域、橋樑、堤防、港埠、道路、林地、綠地、公園及其他公共使用之土地,敷設管線」,所以法例上對鋪設管線的規管,可說是可有可無。而當中有些管線已使用達數十年,詳細分佈及狀態難以掌握,其間高雄市規劃變化亦很大,管線與住宅及商業區混雜的情況開始增多,久而久之,便成為了高雄市潛伏的危機。

導賞的起點,是深水埗文化館幾個舖位旁的梁初記蔬果批發,是現時深水埗三間批發菜欄的其中一間,每天把蔬菜分類、摘、切等處理,再由貨車運送往不同的市場和菜檔。梁初記已經歷了家族三代的營運,當中91歲的婆婆仍每天在菜欄工作。

這些工藝是香港本土意識重要一環,有著香港味道的工藝,這些工藝主要是移民潮,從當時的中國大陸流亡到香港的,代表香港起飛的標誌。工藝不只是單一傳統的價值,這個本來應該是香港人伫得自豪的地方,但是這些東西並不只是香港獨有的,在大陸也有相關的技術,許多香港覺得消失就讓它消失,不重視這個能代表香港人身分的工藝。加上香港人一直以來沒有什麼本土意識,但是近來本土意識抬頭,香港人開始關心香港人的身分,這個也令到愈來愈多人關心保育。某程度上著傳統小店和傳統工藝是分開的,一旦消失了這些工藝,這些小店也會相續消失。保育不是大叫口號和買兩件東西就能保育的,大家要深入了解這種文化先會覺得香港的傳統文化的價值的重要才是保育。

【圖片故事】Y世代的劏房

她搬離自己的家庭去到元朗,每個月二千五元一個租金的劏房住了一個月。基本上一個人負責上家務,每天都需要用上大半天的時間洗衫、抺窗、洗地,每天沒有家人的幫忙,在房中沒有洗衣機、雪櫃、煮食爐,洗衫都是用的洗衫梘去衫。為了節省金錢,一天只吃兩餐,早餐和下午茶,在炎炎夏日為了節省電費,不是天氣太熱的話都不會開冷氣。因為房間十分細小,一間劏房只有能一邊沖涼一邊如廁的細小廁所, 基本上肥一點也不能把門關上。在繁忙的步伐,都市壓力令人呼吸也感到困難,在這個屬於自己的陜窄空間油上橙色的牆,令到環境好像開心一點。盡量把劏房的東西保持少,不能令房間太多雜物,形造多一點的空間。

當年學民稱行動升級,佔領政總反對國民教育,當時學民進場時,場內基本上只有少數的鐵馬,連升旗那個台都是開放的,當時的學民仔女就在兩枝桿之間掛上寫公民廣場的黑布,在進入公民廣場的電梯附近那個空位是可以給大家使用。在立法會的空地基本上是沒有鐵馬的存在。公民廣場就在那時成為政府總部前那鎖匙圈的稱號。

我是一名攝影師同時也是 1/511的一員,七月二日在現塲拍攝到最後而被拘捕,我選用了55幅定格画面制作成一短片,内容覆蓋七月二曰凌晨近三時開始的清塲行動,至大會原定結束靜坐的目標時間早上八時,影像按實時順序排列。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從村內族譜可得知建村時間為1570年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衙前圍村以陳、吳、李三姓為主,是香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原住民圍村。雖然說它也是圍村,但它的「圍」和新界一般圍村的「圍」是折然不同的。新界一般的圍村是指在村外特別建造一道獨立的圍牆來防禦敵人的攻擊,而衙前圍村的「圍」則是指由村屋外牆相連而成的。由於早年還沒填海之際,村民經常遭受海盜滋擾,所以村口的村鄉委會設有瞭望台,供防禦海盜之用,而村內亦有天后宮給村民供奉,以保平安。

被發展遺忘的樹木

隨著發展,舊樓宇舊建築逐一被拆卸重建;當社會關注正在消失的舊區文化和傳統物事,我城的樹木,同樣也受著發展影響,在關注發展的鏡頭光影下,卻總是不顯眼的配角。

今日香港經已容不下好的時光。當發展大嶼山郊野公園可以是「有討論空間」的議題,沙中線下對土瓜灣可預見的後遺/商機/毀壞已成必然。那些不知何去何從的零丁幾戶居民,跟空蕩蕩的舊樓,在以財為首的城市規劃下,生物與死物,居然成為命運共同體。

從我知道我的相機有雙重曝光這個功能開始,我就開始構思這個自己和自己去旅行的計劃,因為在路上的人,其實都有很多個自己在不停地掙扎,探索,思考,我希望可以用這個方法把這次獨自旅行的經歷呈現出來和大家分享。

香港的貧民窟

最近發現,身在香港這國際大都會,難民不論生活環境,飲食,健康,人生安全等都在於水平之下,貧民窟這名詞看似遙遠,但貧民窟同時正在香港出現,社工表示,貧民窟在香港最少有六十五處,他們都是因難民且被禁止工作的情況下而選擇居住於貧民窟。貧民窟大多由豬欄,雞寮改裝成鐵皮屋,再臨時搭建洗手間,廚房,電力及通風裝置,在這情況下貧民窟的生活裝況相當惡劣,家訪時遇上一家三口來自印度的家庭,其中一名更是只有一歲半的女孩,他們訴說由於銅喉已經生銹,惟有裁剪洗碗用的膠手套作水源的過濾器。如此同時,試想像用這食水開奶予小朋友飲用是相當影響健康成長。

隨遇而安 · 志記鎅木廠

從1947年開業至今,這家古老鎅木廠已有67年歷史,當中經歷了三次搬遷,從北角遷到柴灣,再從柴灣遷到古洞,志記鎅木廠見證了香港幾十年來木廠的興衰。曾渡過種種難關的志記,在上水古洞馬草壟的現址經營至今逾30年,卻有可能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再次面對遷徙的命運。

香港,由一個小漁村變成了遊客的「購物天堂」,旅遊熱點。大澳,由一個小漁村變成了遊客的「購物天堂」,旅遊熱點。雖然大澳沒有百老匯,沒有莎莎,服務員也不懂煲冬瓜,但依然熱鬧。今天我以遊客的身份到訪大澳,這個保存了香港從前漁村面貌的地方。

【圖集】周街展

繼去年第一屆週街展後,今年再接再厲,把展覽範圍擴大,繼續將藝術品分散置於九龍城的大街小巷,以尋寶圖形式記錄作品位置,讓參觀者在觀賞作品的同時走入社區。另外,今年展覽更著重於互動性,希望作品能與街坊和觀眾有更多交流。

早前談拍照後不要溜跑,要嘗試跟被拍者眼神接觸,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只是紙上談兵,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剛好最近一次在台北拍攝就遇過蠻多有眼神接觸的例子,在此分享一下。我這樣做不是要說明自己厲害,而是想跟大家說:只要拍攝者願意主動溝通,無論對拍攝者或被攝者而言,「街頭攝影」都可以是快樂和美好的喔!

當權者經常喊著「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口號,自覺以為發展才能給市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但他們又有否意識到舊有社區其實一早已經自行活化,慢慢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小販與露宿者互利互惠的微妙關係,各種文化背景和種族的自然磨合,舊社區內獨有的生存潛規則,在物華街市集一一呈現出來。200位小販,125個檔口,黯然離開,還有無數盛載著人情味的貨架,非電腦字體的手寫價錢牌,充滿民間智慧的電線柱,日後只能成為街坊們的集體回憶。

頁 2 / 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