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故事

(純貼相,轉載請標明 Manson Wong @USP)

齋戒乃伊斯蘭教五功之一。逢伊斯蘭教教曆9月,教徒就必須於日間指定時間「封齋」,晚黑指定時間「開齋」,齋戒須時一個月,亦名為齋戒月(Ramadan)。齋戒月的日子長短按規定,以滿月始,以滿月終。在齋戒月,伊斯蘭信徒須每日敬拜5次。

謎的空宅:灣仔嘉賢臺

曾被譽為「灣仔鬼屋」的嘉賢臺,相信是香港最便捷的廢墟,雖然經已証實當中沒有發生過命案,不過一座位於半山地段的房屋竟在有樓難求的熱市當中空置達廿多年,就一直令人不解。筆者就在上月前往上址一探究竟,不過疑惑沒有解釋到,卻留下更多問號……

七一:十六年

2003年,那一年我14歲。當年的7月1日,我從中午一直開著電視,看到一片又一片黑壓壓、似是永無止境的人海,我才知道什麼是公民抗命。2003年,香港人面對過沙士、多年來經濟不景氣,政府官員執政無能的折騰,整個社會已經是怨氣充天。七一之前大、小媒體都預言著回歸日遊行將會是歷史性的,而我卻沒有想過是破紀錄的50萬人。每個遊行的人士,頂著35度的高溫,向整個香港政府說不。而我更沒有想過,那50萬人是能夠改變整個香港的發展軌跡。

USP由一群自由攝影師組成,報導社運消息,並不時於大小遊行提供即時新聞。歡迎轉載及再製圖,唯非直接轉發者,須註明來源版權擁有者(攝影師)及USP,否則攝影師保留版權申訴之權利。

走著碰著,就圍繞衙前圍村走了一圈,其實這村子並不大,村內的士多辦館或許被收回,沒有開檔。從東頭邨橫越馬路回來,倒見一排的街邊髮廊,外面貼著滿滿的收地資料及新聞,阿姨走出來問我:「從哪裡來?來幹甚麼?」我連忙答著:「我是學生,好奇想來看看吧!」就招呼我入來了。「這裡很曬,坐入點吧!」,「你待會,我給你看些資料……」既然我也不趕忙,就坐著看她們幹活。阿姨:「你在哪裡讀書啊?讀甚麼啊?」我:「我中大進修學院讀商科,只是社會的時代巨輪不斷轉動,我希望在這些舊東西消失前留點記憶……」阿姨:「你這種想法真好,通常只有哲學學生、文學學生才有這種想法啊……」

無論雨怎麼打。

即使在中環,罷工對工人來說是公平的。即使雨再大,也不能滴穿工人的決心。

回想起中四時候的美術課,談到缺憾美,當然表表者正是維納斯的斷臂。當年,的確有種想法:「斷手都叫靚?」。直至數年後,我去到法國羅浮宮,看到維納斯的斷臂的實物,才明白缺憾美的背後意思。缺憾美雖是不完整,但留給我們許多想像;而當中的美,正是我們對事物的想法。人正因為沒有完美,我們才會追求完美,這樣我們便會不斷進步。

歷史,被時間洗刷,也被時間記取。記憶的現場,不活在過去或將來,不活在報章文獻教科書。她在,纖細的觸動、洪壯的吼聲、默然的哀悼、思念的微笑,之中。

華光社區現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東南方,由於當年附近因所屬台北刑務所,只有底下階層才居住這區,而當時附近大多是刑務所人員宿舍。因政府收地以發展金融及數位中心而要求居民自行安排拆卸平房,遷出及賠償/徵收多年來使用土地的費用。大部份的居民已遷出,空置平房的出入口也被封閉住以防止閒人出入,華光社區被迫拆遷前仍有不少老店食群肆。

九百多年的歷史於釘子戶搬遷後最終也會成為回憶。由2010年4月廣州楊箕村補償及改造方案拍板至今,只餘下約8戶釘子戶。村外圍牆有已搬遷的村民張貼敦促書,有的要求合理賠償。有的要求釘子戶盡快遷出。楊箕村由北宋經歷多個朝代及抗日。至今九百多年,最後卻敵不過時代變遷。

[相片集]2013元旦遊行

只有相片。是的,只有相片。

今天,我們收集了四十萬中的四十八個「一」。如此比率,我們實在不能自詡代表了誰,也沒有這個野心。一個小小的感想徵集行動,可以有兩種意義:我們邀請各位在白板上自由填上感想,用意在於把發聲的工具還給你們,由每一個你,自己代表自己。我們把各位百花齊放的照片集合發佈,用意在於把陌生的你們連結起來,讓各位見證,將「一」與「一」加起來,是怎樣的意義。

[相片故事]回歸十五年

當日承諾的「五十年不變」,回歸十五年。萬丈高樓如積木棺材包圍全港,名店電器鋪金行擠滿南下的自由行,醫院產房裡廣東話成為外語,搶鹽搶奶粉搶益力多,露宿者飽受食環署城管式驅趕。權力重心由中環移向西環。有說回歸大業快要修成正果,香港將成共和國的一個小縣市,但豺狼獠牙下,還是有人寄望以一點燭光照亮中華大地。

退休生活看似遙遠,事實是它逐漸走近大家;老有所倚看似簡單,事實是需要週詳的計劃

頁 4 / 5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