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

從八八直選到現在,香港人爭取普選20多年,「普選」一詞對港人而言,絕對不是新鮮事物。2007年,喬曉陽指2017年香港「可以實行普選」,普選理應是在被選權、參選權和選舉權三方面合乎公平、體現「權力歸於人民」的民主、及真正向港人問責、不受北京干預。而近日,京官和親建制人士不斷為普選定調,不少人更「當頭棒喝」,直斥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不合憲。有人說:政治就是不斷地妥協,但妥協後的結果,是否你我渴望已久的公平、「無篩選」的普選?前路茫茫,究竟港人應如何走下去?

中共心魔與政改困境

中共惟恐兩類人當選香港特首,第一類人心繫民主中華,挑戰中共一黨專政,如任由這類人當上特首,公開要求中共開放政權,輕則令中共處境尷尬異常,無面目於國際,重則一石擊起千重浪,觸發國內民主運動,危及中共政權。這一類人自六四事件後,便與中共鬥了二十多年,形成今日泛民陣營的骨幹。

四月十七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委員會,亦發出對《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的回應。

將「穩定」和「自由」、「物質生活」和「投票權利」、「高效政府」和「民主程序」等看成必然對立,容易被某些企圖為強權政治辯護者引為主要論調,亦有悖於邏輯與事實,是極大的理論誤區。正如沒人能論證強權政治必然能帶來「穩定」、「物質生活」和「高效」,前強人治下的埃及、持續內戰的敘利亞、天然資源豐富的緬甸和利比亞、先軍指導的朝鮮、海市蜃樓般的中非帝國...強權政治帶來不穩定和民不聊生,同樣數之不盡。

在此刻各處敗象紛陳的香港,卻偏偏缺乏對原則堅持的政治人。莫說去年支聯會的「愛國」口號所伸延至紀念六四的爭議,八九民運無疑是一代人的香港身份認同所在,民主派爭取二十多年的普選,竟也爭取不了一個由全民普選的特首候選人,高呼支聯會的六大綱領,又如何面對過去,面對自己?尤其是像張文光那種人,說到自己不能當選教協監事,教協作為支聯會秘書處的功能就會被取締這麼嚴重,張文光是否應該第一時間撲出來支持長毛?

〈蔡元雲等港人籲聯署 八份一提名門檻 擴大提委會選民基礎〉(「蔡聯」),一天之間已經在《時代論壇》網站錄得超過1千5百點擊。關於最具爭議性的提名問題,「蔡聯」提出:「一個真正的普選,必須容許不同政見的人士有機會參與。過往一直採用的候選提名門檻(即八份一成員票數),合理而公平。因此我們認為,這門檻應維持不變。」而文末「我們誠懇呼籲沉默的大多數以聲音和行動促成二○一七特首普選。」說明此聯署的對象,與向來跟佔中「對著幹」的「愛港之聲」剛巧一樣是沉默的大多數。

居然泛民搞出一個「大頭佛」出來,就是由一班小朋友忽然空降了一個「基本法以外」的措施,就是「公民提名」,而且要提委會「硬食」。這個可以說是一種架空,但就把基本法也架空了。行得通嗎?有需要嗎?

「公民提名」的概念在香港社會裡頭已經蘊釀了超過一年,對於部分關心時事的香港人來說,必定聽過這個詞語,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2013年11月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62%受訪者贊成公民提名。但根據2014年2月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只有50%被訪者贊成「公民提名後,提名委員會必須確認提名」和「以三軌提名完整方案作出提名」。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有38%被訪者贊成「提名委員會按照政治準則,如愛國愛港、不與中央政府對抗等,去篩選特首候選人」,比反對比率36%為高。

兩個危險的政改方案

「18名學者聯署方案」,建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參考現時選委會1,200人,首三界別取消公司或團體票,改為個人票。提名方法最為奇怪,若然你能夠獲最少八分一提委會委員提名,你可以直接爭取最少八分之一提委會委員(即150名)提名成為候選人,這條路相信是建制派候選人走的路;另一方式是先經「公民推薦」,取得最少約7萬名(全港選民的2%)、最多約10萬名選民(全港選民的3%)推薦,獲公民推薦後,仍要獲最少八分之一提委會委員方可成正式候選人。每名提委只能提名一人。

圖書變廢紙?由官僚製造!

「殺局」後的圖書館由康文署全面掌管,由一名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擔任圖書館及發展科的首長,管理及統籌全港公共圖書館的政策。直至二零零八年才成立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由民政事務局局長委任,但此會開宗明義只有諮詢功能,又豈能談得上對康文署營運公共圖書館有所監察呢?

說是互動互動,其實一切還是掌握於我的手中。我說吃牛肉就是吃牛肉,我說用生菜包就是用生菜包,只是過程中給他們一些參與的空間。說是由他們自己煮,其實所有材料都是由自己配搭。也想到曾經因為工作關係與一些南亞裔客人在日內瓦吃芝士火鍋,只有芝士和麵包的一頓晚餐他們實在吃不慣,然後對我說「For us, this is not a meal.」真正的互動就是指這些嗎?還是應該早在決定吃什麼的階段就已經徵求朋友們的意見,確保大家都吃的歡暢呢?

政改DSE 小組討論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小組討論中同學A,B,C,D的表現。首先是同學A,在討論開始之初,已提了不同類型的意見。有全民提名,有公民提名,有方案ABC,也有三軌制等等……同學B C D也沒有出聲,沒有回應。同學A無奈,唯有提示一下討論已經開始,然後同學B便醒過來,說「時機已經成熟……討論開始啦。大家在《基本法》的基礎上討論」。

論袁司長論公民提名

二零一七年迫在眉睫,特首普選方案如何是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民思潮提出「公民提名」方案,所有香港合資格選民都有提名權,而有志逐鹿特首之士只須獲得某個百分比的選民提名,即可入閘成為候選人。此言一出,天下建制派學者及政客儼如吃飯時看到了蒼蠅一般,窮追猛打,把公民提名說得像是十惡不赫的違憲產物。在廣告中唸唸有詞要「有商有量」、諮詢文件中曖昧其詞的袁國強司長,更按捺不住撰文,直指公民提名及政黨提名與基本法不符,字字有力,句句鏗鏘。我只是一個法律學生,斷不能在短短千字分析公民提名合憲與否,但對袁司長文中的數個論點,卻萬萬不能苟同。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政客和學者,在香港為數不少。以著名的法律學者陳弘毅為例,他對政治制度的保守立場依舊。筆者近日在一間舊書店購得一本在一九八四年出版,有關起草基本法的書籍,內裏刊登了一篇由陳教授所撰寫的文章。我們可以從文章中,了解本港保守勢力對我港政治制度建設的立場和看法。

國朝知識人熟悉這樣一個美國獨立建國的神話:一群在舊大陸受到 迫害、走投無路的清教徒,坐著船到新大陸上尋找他們的樂土。他們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並推行「孤立主義」的路線,不想干涉他人,只希望他人「leave me alone」(別理我)。然而宗主國英國仍然步步緊逼,征收重稅卻不給政治代表權。最終,他們在迫於無奈之下揭竿而起,宣 布獨立,並戰勝了宗主國的軍隊,獲得自由,並通過協商建構了一個優良秩序。這個「官逼民反」的故事中每一句話都有虛構的成分。有兩本書將有助於我們認識這些虛構,一本是美國新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所作的《危險的國家》,另一本是大英帝國主義的辯護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所作的《帝國》。

辭職補選再度成為城中熱話。相隔二千五百公里,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議會的加影選區,因有議員辭職而需要補選,雖原因各異,亦道出當地民主化進程所面對的問題。觸發「加影補選」的是在野陣營「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簡稱「民聯」),由前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領導的人民公正黨、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的民主行動黨、以及主張實行伊斯蘭教法的馬來西亞伊斯蘭黨共同組成,目標是通過選舉,取代自建國以來一直執政,近年政績乏善可陳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tional,簡稱「國陣」),實現政黨輪替。在2013年的大選,民聯取得四成國會下議院議席,並於三個州執政,被視為有力問鼎下屆聯邦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