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麻雀行業式微,湄姐是行內僅存的女師傅,她卻不會因此自命非凡。湄姐為人謙遜知足,說話風趣幽默,卻能從字裡行間聽出她是個充滿歷練的人。湄姐十三歲拜師學藝,投身麻雀行業五十載。她去年退休,幾個月後決定重操故業,每早準時拉起鐵閘,純粹為了消磨時間。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她以簡單兩句概述這個職業-「唔會令你好風光,但係又餓你唔死。」湄姐指自己最風光的歲月是八十年代,當年月薪八千已經羨煞旁人。她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並沒有被時間磨滅,對每個手工步驟也一絲不苛,從不馬虎了事,全因堅持出品要「過得自己過得人」。
弱勢社群,反而對這些街坊文具店有需求。何姑娘說,有一對巴藉的小姐弟,每天就是拿著七元來光顧。每天,姐姐就算著,如何利用七元,能同時為自己和弟弟買到心水又適合的文具——卓越文具定價不高,但也是一項挑戰;何姑娘見其是熟客,有時爭少少也算給她們;另一方面,也較她們如何理財;姐姐看中了一套水彩筆,但要二十多元,何姑娘就教她們儲蓄:先忍手,把每天原本會花掉的錢儲起,儲上一週,就可以買到心水貨品。
我還是得靠同事介紹,才認識源興——我們吃的是午市,多是燒味或蒸魚;源興的叉燒實在太好吃太好吃了——叉燒肥瘦適中、肉汁豐盈、微微燶邊,非常香口;連「盡量少吃肉」的同事,每次到來也難敵誘惑,情不自禁地點上一碟叉燒飯;燒鴨和叉燒一樣,也是自家出品,肥美嫩滑。雙拼飯,燒味舖得滿滿的,加上一大碗真材實料例湯,才三十多元。
香港和台灣的差別;大概香港的商場真的太多,真的太多。我們很少會走出商場去老店;而且人就是愛嘗新 (台灣人其實也是),但香港在租金壓力下,舊店關得快新店開得快,大家自是忙於試新店,去老店的時間少了;香港有不少老店的,也還是有很多人光顧老店的,但環看四週,還是三十多四十歲以上居多。
走過九龍城衙前圍道,到達這間在1956年開業,至今已經營逾半世紀的「合成士多」。 「合成」是源於英文字「Hudson」,古稀之年的店主黃伯稱改此為店名的原因在於其發音與「乞食」相近,喻意當年搵食艱難。
梁永盛香莊,總店座落於皇后大道西,但在老店林立的西環,其實很難留意到這間表面破舊,作風低調的百年老字號。即便你碰巧路過,用智能手機於網絡搜尋「梁永盛」三個關鍵字,仍是沒有太多資料,正值品牌復興計劃想找一間老香莊合作,順道以這個訪問填補網絡世界中這一點的空白。 在準備訪問的時候,一直在想像著創辦人梁永盛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又有怎樣的一個建立出百年香莊的傳奇故事。
民豐的老闆娘們,生意再好,也一直堅持就在這個店面,安守本份,帶領一眾員工,包雲吞水餃,一直就這樣的經營;老闆娘們還是這樣子,工作雖忙,卻總是氣定神閒不忘和客人吹兩句水 – 人龍速度因此慢了一點也由他去;遇到抱著小孩光顧的長者,店員先注意到,告訴老闆娘,一下就讓她們先買;老母剛拿到長者咭,方發現去民豐有折;老闆娘笑著和她說:「這區的長者,都是我的熟客!」
難得不少上街的朋友都很有心,專挑小店老店來光顧;但也許有些不太為人知悉的,或被忽略。太公略盡綿力,簡單整合以下的清單供參考;歡迎各界朋友提供更多旺角區內老店資料,供不論是上街的朋友,抑或不參與的朋友參考,多多支持老店。
從1947年開業至今,這家古老鎅木廠已有67年歷史,當中經歷了三次搬遷,從北角遷到柴灣,再從柴灣遷到古洞,志記鎅木廠見證了香港幾十年來木廠的興衰。曾渡過種種難關的志記,在上水古洞馬草壟的現址經營至今逾30年,卻有可能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再次面對遷徙的命運。
上次探訪時沒遇上節日,小店感覺平靜;今次,中秋將至,仁利也開始變得繁忙,為軍地這寧靜的鄉郊,添上一絲熱鬧的氣色。平日放置香蕉糕皮蛋酥的餅櫃,已開始被月餅佔據,店面也充滿月餅香;顧客呢,除了平日來買柴米油鹽的街坊,也開始多了些來購買月餅的人(包括我);顧客多,也繁忙,事頭婆的女兒也來幫手打點店面,廚房也多了人幫忙。
大歡喜餅家在村內濕貨檔的附近,這一帶,早上最多人來買菜,也最旺;大歡喜每天早上六時開舖,出爐麵包往往都於上午被一掃而空;筆者兩次到訪都是中午時份,都不乏有街坊走來「問包」而向隅。下午,沒有麵包,就賣唐餅,香蕉糕嚤囉酥雞仔餅等應有盡有,筆者就最喜歡細細粒的豆沙酥,豆沙夠香滑;蝴蝶酥看起來雖不起眼,吃下去卻出奇地香;這兒的雞仔餅是「健康版」,不如坊間吃到的油膩,但也相當好吃。
這個年頭結業不是新鮮事,也許天天都有鋪頭因為種種的原因結業,因為這是個貪新忘舊的年代。這間寂寂無聞的小店,四十多年來也瑟縮在深水埗的一角,從來沒有招待很多新顧客。「都係做下啲街坊生意啦」珠姐說。她是這個小食店的老闆,與她姐姐合力打理這一間小店。「呢度做左四十年喇,以前係大排檔黎架,我十二歲開始打理呢度,而家五十八歲,你計下,仲唔係四十幾年?」原本是大排檔,合益後來上了鋪,終於可以安定下來,繼續做街坊生意。
我該慶幸我出生得不太晚,小時候家居附近還有上海早餐店,偶爾還能隨父母吃上一頓上海早餐。八十年代甚至是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廉價上海老菜館蠻多的,至少在我居住的荃灣,宅女如我所知的範圍內已有兩家。但現在還在做好吃而又具老上海風味的,恐怕只剩美華。美華,老闆說開業幾十年(大概在忙頭怎也說不出確切年份)賣的也是街坊上海菜,但做得最精彩的,還是他們只在十一時前供應的早餐 - 粢飯和豆漿。
小時候不懂吃味,只道後來外婆搬回上海,家裏沒人再有閒情製作豆漿,用維他豆漿作咸漿,味道就是不同 – 後來長大,知道那不同之處,叫做「豆香」,自家製作的新鮮豆漿豆香比較豐富,外婆做出來的,也滑。如今要重遇一樣好喝的豆漿不易,週日閒逛西環,路過關興記,買了一瓶豆漿,又香又滑,興奮得忍不住向老闆娘讚了兩句。